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摘要: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等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本文在教学中就如何培养中学生合作交流意识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合作交流;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新课程教改中,在讲台上的数学老师茫然了。
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播放着闪烁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热热闹闹,代替全部板书,也取代了实验。
学生看不到教师的亲手示范,学生不能亲手操作,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机灌”代替了“人灌”。
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生从事实中的感性认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
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呢?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
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
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
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
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
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
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
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合作教学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
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主要做法是:①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
为了使学生合作成功,还必须使学生在自己组内感到愉快。
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应当要求学生表明愿意和那些同学在一起。
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考虑照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促进小组内部有效合作。
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
合作必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
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
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③师生换位。
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
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参与合作教学的有效方法。
④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同在“一条船”上,荣辱与共,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
使学生之间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
在课外,小组成员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培养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
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创造良好的合作机会,使学生学会合作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限,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在学习这些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当一些学困生遇到困难时小组长会主动地帮助组员,耐心地演示、解释、指导,不一会儿,没法理清解题思路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必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加强思想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整体意识和团队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
各人在讨论交流中,充分地表现了自我,使他们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一)运用师生互动法,培养师生共同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
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运用讨论交流法,提高思维训练的合作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学生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交流中。
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交流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规律归纳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
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
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
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不是把这个规律的关键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引导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样学生对规律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在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
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
(三)改进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是灌输式和填鸭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集体讨论少,严重地束缚着学生思维的翅膀。
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合作学习就是要变教师讲解为中心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再发现。
合作学习从教学设计,目标呈现,教法选择,小组活动操作到组际竞争表演,教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演和操作,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丰采。
而且不同的人或小组表演往往会很有创意,这常常会给其它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让人觉得值得借鉴和学习。
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开放的学习和探究,使合作学习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合作学习能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