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
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峡口镇初级中学张固华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生成,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而问题意识的教学正是有目的地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培养学生了解,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品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减轻学习,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思维
一、立项背景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深入进行思考,才能进行深层、真实的学习。
因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考查、评价制度的束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习惯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造成了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窘境。
因此,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进行必要的分析,并对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富有个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教师若能深入地去研究并完成这一课题,将是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的一次考验挑战,是对以往经验的一次总结,是对自身素质的一次提高和升华,更是对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落实。
二、“初中学生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内容
1、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3、“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个案分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0月:上报申报表,提交个人申请课题;制定研修方案。
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6月:理论学习、实施方案、实验探究。
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整理课题的过程资料,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评估、接受鉴定。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
利用网络,收集、检索国内国际与“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研究”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我们借鉴了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述,使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使课题成果更具普适性
2、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实验班学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统计数据。
3、经验总结法
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工作经验与理论。
我们将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推广的规律性内容,依照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相关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并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我们争取做到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4、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实验班学生数学科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在不同时期(如期中、期末成绩的比较)、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以揭示课堂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普遍规律。
分析学生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他们的“病根”,以便分析归纳总结转化他们的学习方法。
5、观察记录法
观察研究对象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
建立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研究个案。
6、问卷测试法。
主要应用问卷和测试两种方法。
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对学习状况、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探索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研究的措施:
1、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加强指导,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深挖《数学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在实践中把握方法、勇于探索,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3积极向同事及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
4.认真备课,及时反思每节课的得失,并进行总结付诸实践。
(四)具体研究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课题研究之初,我认真学习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关解读,并在互联网和相关杂志上学习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对理论的学习,可以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主流思想。
我每学期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做好笔记,字数达到5000——1万。
我重点学习了新课程理念等课题前沿理论知识。
2、调查研究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必须要调查。
掌握了当前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
经过分析,才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负担拿出具体的指导措施。
3、反思、总结、交流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制定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计划(方案)按照计划采取行动,并对行动过程做记录、收集资料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总结(进行必要的反思)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调整后再进行实施实施后再进行整理、概括、总结。
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专题研讨活动
确定好研究讨论的题目;提前通知课题组成员,准备发言提纲或发言稿;为了保证研讨会的质量,课题主持人亲自审阅一下发言稿;专题研讨,要有一个中心发言人。
中心发言人,选择课题组中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最高的老师担任。
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邀请专家参加研讨会。
我们课题组积极参与了开题研讨会、课题论文和说课研讨会;同时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各种特色课堂、有效教学、中考复习备考等专题研讨会。
5、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
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
每期我们要求教师上1——2节汇报课,教学中一定要把课题的研究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打造特色课堂,体现特色教学,培养特色教师和具有特长的学生。
6、学习、参观、考察活动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
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好的作法,有助于引领课题的研究。
我校组织部分实验教师西乡三中进行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参观考察活动,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7、检查、汇报活动。
课题主持人定期(或按课题实施阶段或按学年)检查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
课题成员每学期必须完成六项材料。
(①每学期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1份;②课题组活动记录2——5份;③实验典型案例2份;④优秀实验论文1份;⑤课题研究成果复印件一套;⑥每学期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1份。
)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代表性的几节课搞成课堂实录。
2、形成《新课程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报告
3、提高自身素养,并以此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积极向同事及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
经常登录县区科研博客,进行交流,并发表评论和文章。
5、认真备课,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得失,并进行总结付诸实践。
我们总结了相知有效的几种一题多变的常用方法:变换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保留条件,深化结论;减弱条件,加强结论;探讨命题的推广;考查命题的特例;生根伸枝,图形变换;接力赛,一变再变;解法的多变等。
并撰写相关论文在县教科研网站上发表。
6、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好的一题多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环境中去;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变化与魅力,有助于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
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新课中,实施一题多变,以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可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
2、习题课中,把较难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
3、学生自己能够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
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不就题论题,能多思多变。
在完成一个数学题的解答时,有必要对该题的内容、形式、条件、结论,做进一步的探讨,以真正掌握该题所反映的问题的实质。
如果能对一个普通的数学题进行一题多变,从变中总结解题方法;从变中发现解题规律,从变中发现“不变”,必将使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