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

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

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

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

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五、进度第一章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章共分七节,主要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章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查、表达和交流,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动物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可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4、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5、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6、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课时安排: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课时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课时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课时第四节鱼 1课时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课时第六节鸟 1课时第七节哺乳动物 1课时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1、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3、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4、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学难点: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课时:1课时教法:观察阅读教具:腔肠动物模型扁形动物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一)腔肠动物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

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回答下列问题: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板书: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如果一条小溪原来有水螅,现在没有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有人喜欢吃生鱼片,是否安全,为什么?教学反思:多听其他老师的课。

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教学重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1、蚯蚓的观察实验教法:观察实验课时:1课时教具:蚯蚓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讲解和图片了解蛔虫病发病时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觉时磨牙等。

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简要作答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蛔虫病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

二、互动授课(一)线形动物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9页,完成以下问题。

1.蛔虫有什么特点与寄生生活相适应?2.人类是怎样感染蛔虫病的?3.怎样预防蛔虫病?小组讨论并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找出线形动物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环节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4、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何意义?5、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背面和腹面,摸腹面有什么感觉?6、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那个快?7、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8、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

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

(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处理生活垃圾;优质鱼饵,饲料。

)(四)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沙蚕、水蛭内容,找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分析总结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板书:1线性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和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性动物?2举例,哪些动物是环节动物,哪些是线性动物?课后反思: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的:1、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教学难点:1、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法:观察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蜗牛模型蝗虫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二、探究新知软体动物-----缢蛏1、观察与思考: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石鳖、蜗牛、乌贼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