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与附属设备》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汽车整形技术专业开设学期:第2学期(共6学期)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1.课程定位《汽车车身结构与附属设备》是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汽车构造》、《汽车机械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汽车车身结构拆装与认识为主要内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汽车车身基本结构分类、汽车车身壳体结构、汽车车身覆盖件的结构以及车身附属设备的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具备汽车汽车车身结构拆装与调整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汽车涂装修复技术》、《汽车钣金修复技术》、《汽车车身焊接技术》及《汽车美容与装饰》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专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安全与卫生、汽车车身基本结构分类、汽车车身壳体结构、汽车车身覆盖件的结构以及车身附属设备的结构原理等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进行汽车车身各类构件的拆装与调整。
通过车身覆盖件及内外装饰件的分组拆装实操训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沟通与表达、团组分工协作能力等方面达到能够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
(2)方法能力①能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②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③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④能够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取得有用的知识。
(3)社会能力①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②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③注重事故保护和工作安全;④遵守职业道德;⑤注意环境保护的意识。
3.前续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拆装与维护》。
4.后续课程《汽车涂装修复技术》、《汽车钣金修复技术》、《汽车车身焊接技术》及《汽车美容与装饰》。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表1)表1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三、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1.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1)按汽车车身维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学习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以技能培养为主线,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以学习任务牵引理论的学习,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
4)考核过程重视学生的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2)整体教学设计1)校企合作共同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学习任务。
本课程具体项目的确定是学校专业教师到多家企业调研并与多名企业专家,在参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结合目前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之后形成的。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设计教学任务。
基本思想是:确定的学习任务要与学生将来具体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即工作过程需要什么任务,课程中就开发什么任务。
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打破过去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要素退居到辅助能力项目的地位,以行动牵引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融为一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运用多媒体、仿真软件、电子课件、计算机网络、实物教具、工作台、涂装设备等,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3)教学流程设计1)任务导入。
根据汽车车身维修工作需要导入课程,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确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
这一阶段可采用教师向学生直接讲解或采用角色扮演法。
2)信息收集。
根据学习任务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必要时集中讲解。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有:①教材;②汽车使用技术说明书;③网络课程;④实训指导书;⑤互联网;⑥专业参考书;⑦仿真软件。
3)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①安全操作规定;②操作步骤;③效果分析结果记录;④场地整理。
4)决策。
对所作计划进行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可采用头脑风暴法。
5)实施。
根据制定的计划可先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操作,然后在实车(或板件)上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必要时教师可先演示,学生再加以练习。
6)检查①检查工作计划的所有工作项目并确认所有项目都以认真完成,并在解释的范围内做出全面解释。
②检查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是否到位。
③根据对全部计划的执行情况的自查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7)评估。
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
根据任务内容制定相应的学生自评表、互评表及教师评价格。
上述表格于评估阶段填写(手工或于网络平台上),教师分类归档,作为课程总成绩的证据。
8)总结。
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要对所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每组出1名学生代表所在小组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
主要内容为自我学习及小组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团队合作、学习成果等经验交流分享。
9)拓展。
对学习任务相关的一些知识如新技术、与以前所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关联等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2.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汽车车身结构与附属设备》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教室和实训中心为支撑而构建的。
教学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倡导“以人为本”。
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2)角色扮演法。
在模拟或真实的评估机构的情境下,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客户和业务员之间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
然后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3)头脑风暴法。
在制订实际工作任务计划和决策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学习的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和对话,产生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4)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讲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作用,开展主题研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通过相互提问、随机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中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动力。
5)演示和讲解法。
借助实物来进行的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
对具有很高的抽象程度和复杂性及表面不易看透的工作原理内容,通过实物、课件、仿真软件等一些辅助手段补充信息源,通过感观刺激传递直观信息。
(2)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
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室或实验室设立了投影仪和大屏幕,通过图表绘画等资料显示,使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信息。
2)仿真操作。
仿真操作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汽车车身结构及附设设置的拆装与调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团结合作、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职业素质,使学生得到必要的分析能力训练和技能训练,为更好地适应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3)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在真实的汽车车身实训中心进行的,经过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和决策、最终实施计划,在做中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网络课程。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促使其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本门课主要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以不断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5)网上答疑。
每位教师在学期初就确定与班级学生的联系方式,其中包括建立QQ群,公共信箱等。
教师能够在网上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促进师生互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能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教材及参考文献1.教材吴兴敏.汽车车身结构及附属设备.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第一版.2.参考文献[1]《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戴冠军.图解汽车车身维修大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天天汽车工作室.轿车车身维修技能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谷正气.轿车车身[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5]张俊.汽车车身修复专门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6]侯建党.汽车钣金与涂装修补图表解[M].沈阳:辽宁道学技术出版社,1999.[7]宋森.汽车车身维修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黄金陵.汽车车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细川武志.汽车构造图册[M].魏朗,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0]罗伯特·斯卡福.汽车车身修复[M].李富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1]张吉国.汽车车身修复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张红伟.机动车车身修复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必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3]袁杰.车身结构及附属设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4]宋年秀.图解汽车车身构造与拆装[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15]周林福.汽车拆装[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五、教学评价与课程考核1.教学评价方式考试。
2. 课程考核目的检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效果。
2.课程考核范围全部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
3.课程考核方案(1)教师测评模块(95%)本模块的总成绩由课堂表现、课堂提问、作业、实操、笔试、口试、考勤几部分综合形成。
各部分成绩确定如下:1)课堂表现(5%)。
教师于学期初制订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评分标准并制作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记录表,用以记录学生课堂表现。
学期末根据记录结果给每位学生评分,记入《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中。
2)课堂提问(5%)。
课程教学开始的第1~2次课,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理论题库(包括主观类题库(问答类)及客观类题库(选择、判断类)全部布置给每一位学生。
如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材,则各题目将按其与各教学项目的隶属关系分别列置在各教学项目内容之后。
任课教师于每个教学项目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核理论题库中的相关题目,重点为客观类题目,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听课效果。
任课教师给出每次提问成绩,填入《学生平时成绩记录表》,课程结束后汇总折算形成课堂提问总成绩,填入《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中。
3)作业(10%)。
任课教师于每个教学项目课堂教学的最后,在理论题库中适当选取一定数量的主观类题目作为作业(主要依据课堂教学标准与教学设计)布置给学生,主要考核学生课后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