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76(理论课56学时,见习课20学时),学分5
一、课程课程性质和目的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古印度、古希腊医学一样,是人类较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传统医学逐步退出了防病治病的主要舞台,但中医学却独辟溪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下,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
与现代医学并重,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卫生力量,并在世界有着较大影响。
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后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概括,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等学说。
这些理论明显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其目的一是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熏陶灿烂的中医文化,二是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的交流与结合。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认知及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二)教学方法:课堂、音像教学
(三)教学时数:1
(四)主要内容
1、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目标要求
1、掌握阴阳的定义及阴阳之间之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2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说
(一)目标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系统连属及其病理表现
3、掌握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4、熟悉奇恒之腑的概念
5、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了解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9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脏腑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第四节体质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掌握瘀血、痰饮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3、熟悉七情的致病特点
4、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
5、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机制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6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它致病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四诊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正常面色及五种病色的特征与主病
2、掌握正常舌象及常见病态舌象的特征与主病(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老
舌、嫩舌、胖舌、瘦舌、芒刺舌、裂纹舌、齿印舌;厚苔、薄苔、润苔、燥苔、
腐苔、腻苔、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剥苔)
3、掌握正常脉象及常见病态脉象的特征与主病(浮、沉、迟、数、细、滑、涩、弦、
虚、实、促、结、代)
4、掌握望舌及切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熟悉问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6、熟悉望神的内容及意义
7、了解闻诊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8、了解望形体、望动态、望头面、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的临床意义(二)教学方法:课堂、见习
(三)教学时数:5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望诊(望神、望色、望舌)
第三节问诊
第四节切诊(脉诊)
第六章辨证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八纲辨证各个证型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2、掌握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3、掌握脏腑辨证23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4、了解卫气营血辨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二)教学方法:课堂、见习
(三)教学时数:10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八纲辨证
第二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痰湿阻肺、大肠结
热)
三、脾与胃病辨证(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食滞胃脘)
四、肝与胆病辨证(肝气郁结、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肾阳虚、肾气不固、肾阴虚、膀胱湿热)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治病求本、养生与预防、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基本内容
2、熟悉八法的概念、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2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防治原则
第二节治法
第八章中药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中药四气五味的概念及其与功效关系
二、掌握中药的分类及各类中药的共同功效及常用中药名称
三、掌握57味中药的功效、主治
四、熟悉中药的使用方法
五、了解中药炮制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8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
(二)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菊花
二、祛风湿药:独活、秦艽
三、祛湿药:
(一)化湿燥湿药:藿香、苍术
(二)利水渗湿药:茯苓
(三)清热利湿药:茵陈、金钱草
四、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
(二)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
(三)清热凉血药:生地、牡丹皮
(四)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
五、消导药:山楂、鸡内金
七、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芒硝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
(一)清热化痰药:贝母
(二)温化寒痰药:半夏
(三)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桔梗
九、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
十、理气药:陈皮、枳实
十一、理血药:(一)活血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
(二)止血药:三七
十二、补益药:
(一)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二)补血药:熟地黄、当归、白芍、枸杞子
(三)补阴药:沙参、麦冬
(四)补阳药:鹿茸、杜仲
十三、固涩药
(一)收敛止汗药:五味子
(三)涩精缩尿药:山茱萸
十四、平肝息风药:天麻、钩藤
第九章方剂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
2、掌握18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病证
3、了解方剂的剂型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4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方剂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第二节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麻黄汤、银翘散
二、治风剂:独活寄生汤、天麻钩腾饮
三、祛湿剂: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
四、清热剂:白虎汤
五、和解剂:小柴胡汤
六、消导剂:保和丸
八、泻下剂:大承气汤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二陈汤
十、温里剂:理中丸
十一、理气剂:柴胡疏肝散
十二、理血剂:血府逐瘀汤
十三、补益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第十章针灸
(一)目标要求
1、掌握经络的含义、命名和脏腑经络络属关系、分布走向交接规律。
2、熟悉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3、熟悉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治规律
4、熟悉腧穴的定位法
5、熟悉39个穴位的定位及主治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9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五、腧穴的定位法
第二节常用经穴
手太阴肺经:尺泽、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颊车、地仓、天枢、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
手少阴心经: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肾俞、委中、承山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翳风
足少阳胆经:风池、环跳、阳陵泉
足厥阴肝经:太冲
督脉:命门、大椎、百会、人中
任脉:关元、气海、承浆
经外奇穴:印堂、太阳、四神聪
第四节针灸方法
一、针法
二、灸法
四、参考书籍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八版、高鹏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