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总《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学概论学时:48 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测试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努力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确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和今后从事各项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二)教学要求在本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学时应着重讲清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尤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能够准确地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术语、概念和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文艺实践中灵活运用。
3、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把教材内容和自己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相联系。
分析、研究新时期我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用为新的文学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成果来充实自己。
4、努力扩大视野,把文学概论的学习同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读、勤思、善用”三者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理论思维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中国文论建设2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3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3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2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2第七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2第八章文学创造原则2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2第十章文学作品文本层次和形象的理想状态3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3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3第十三章文学风格3第十四章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性质3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3第十六章文学批评6 机动4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以及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依据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重点: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难点:文学理论和文艺学关系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建立在对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的品格。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的形态和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密切相关,客体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它的多样性。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理论有7种基本形态,它们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中国文论建设(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活动重点: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难点: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二、文学反映论:文学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认识和反映,能动反映结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艺术生产论:文学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其发展只有在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实现。
这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五、艺术交往论: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当代性: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关注新兴学科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3学时)一般知识点:艾布拉姆斯的关于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观点文学活动的发生的各种代表观点物质生产和文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重点:理解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观点难点:理解物质生产和文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一节活动和文学活动一、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活动是建立在人对对象的认识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导致人和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文学是人的精神活动。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环节)构成:一、世界: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二、作者:既有作者主观因素的介入也有作者情感的表现活动。
三、作品:是作者审美思想的艺术载体,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四、读者: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文学原始发生有多种说法,我们主张文学起源于劳动。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它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3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文学的三种概念理解文学的双重性质,以及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重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难点: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一、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一切文章;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属于一般文化。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审美形态是从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着功利、理性和认识。
文学具备审美和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一、文学和话语:文学是话语,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二、文学和话语蕴藉: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而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体现在两种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重点: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难点: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具有主导性和层次性,决定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的多层次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雅和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要提高文艺、普及文艺;走普及-提高-普及之路。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既要表现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又要敢于面对社会的丑恶面。
四、作家、艺术家和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作家、艺术家要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作品的创作要面向人民。
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一、继承和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借鉴和创造: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沟通。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和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区别重点:文学创造和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难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文学创造和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文学创造和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生产。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理解并掌握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了解并掌握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技巧和原则重点: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想象和联想难点: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材料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
二、艺术发现:是文艺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三、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有回忆和沉思;想象和联想;灵感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意识和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或构造作品的方式。
主要表现为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二、语词提炼和技巧运用: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技巧有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等。
三、即兴和推敲:即兴和推敲既是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手段。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的区别理解并掌握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的基本内含的具体要求艺术创造中情感把握的基本原则重点:艺术形式和情感把握的基本原则难点:艺术真实和艺术概括第一节艺术真实和艺术概括一、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不同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不同。
二、艺术概括: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其规律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