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

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以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3.多媒体辅助法:利用视频、PPT等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乐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指导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独立学习。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注重学法指导。

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知识树”画本节课的框架结构图,提高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发挥实践经验的作用,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理论与实践相互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我将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分别从四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做好学习准备;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经验阐释、展开教学内容;复习巩固、小结学习内容,评价学习结果。

这四个环节以激发兴趣为切入点,以创设情境为启发点,以实践经验为支撑点和突破点,以教师小结为终结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条主线,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做好学习准备
上课伊始,首相向大家抛出一个生活案例,“昨天幼儿园的李老师向我诉苦,六一儿童节将近,李老师正在给中三班的小朋友编排六一节目,在排节目的过程中,李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左右手不分,总是伸错手,给学生纠正了很多次,仍是问题频发,为此,李老师甚是苦恼。

在座的各位同学们,谁能帮帮李老师的忙呀?分析一下李老师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呀?该怎么办呢?”以此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二)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导入新课
在解答上述问题之前,咱们先欣赏一段视频,《小小爱因斯坦》系列片,让大家感受其精心设计的色彩鲜明画面:浩瀚的星空、神秘的海底世界、动物世界等声像刺激,设置问题情境。

欣赏完后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视频为什么那么精彩动人?"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这段视频之所以精彩动人是因为它综合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多种感觉信息。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感知觉。

"接下来我们讲了解:"什么是幼儿感知觉?幼儿感觉有何特点?幼儿知觉有何特点?感知觉有哪些规律?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利用这些规律?"。

(三)多媒体演示、经验阐释、展开学习内容
第三环节是PPT演示、经验阐释、展开学习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这一环节分为四部分:
1.利用日常经验,理解并比较幼儿感受知觉概念。

引导学生利用对"水杯"这一日常用品的感知认识,理解并比较幼儿感知觉概念,并用多媒体出示"幼儿感觉就是对直接作用于幼儿大脑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幼儿知觉就是对直接作用于幼儿大脑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幼儿感觉是幼儿知觉发展的基础,幼儿知觉是幼儿感觉的深入。

"同时指出感知觉并非人一出生就发展完善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2.利用日常观察,自主解决幼儿感觉发展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日常观察自主回答以下问题:"观察幼儿视力发展状况如何,如何保护幼儿视力?为何一些幼儿能根据积木颜色进行分类,却叫不出积木颜色? "我对学生回答作出评价总结同时指出:在幼儿感觉发展的同时,幼儿知觉也有了发展。

3.小组讨论幼儿知觉发展的特点。

幼儿知觉主要包括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对幼儿的观察分小组讨论四个问题:"不同年龄段幼儿方位知觉有什么特点?上述李老师为什么会遇到排脸上的苦?幼儿时间知觉有何特点?怎么培养幼儿时间知觉? "讨论完后我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多媒体演示幼儿知觉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幼儿各种知觉发展的系统认知。

4.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准备采用多种方式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案例及相关图片:案例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厕久而不闻其臭。

"案例二、"盲人视觉能力丧失,听觉、触觉能力特别发达。

"案例三、"从楼顶看人并未将其知觉小矮人。

"案例四、"万绿丛中一点红好找,一只青蛙难寻。

"案例五、"奇异的视觉现象":图一,我们即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杯子,又可以看作是对着的两张脸;图二,即可以看作是左侧面对着我们的少女,又可以看作是正面对着我们的老太婆。

案例六、"不完整图形的感知":我们很自然把这幅图知觉为一面红旗。

出示完案例后我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案例中的现象?学生自己不好回答这一问题,又非常感兴趣。

思维进入兴奋状态,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第二步:我及时指出是感知觉规律影响了我们感知事物的效果,才会产生案例中的现象。

感知觉有哪些规律?请学生自读教材并划出首次出现的心理学术语如感受性、适应、知觉对象等等,形成对感知觉规律的初步认识。

第三步:分小组讨论,每一个案例反映了哪种感知觉规律?结合案例说明每种感知觉规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
第四步: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我进行点评后,多媒体展示感知觉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要求:希望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实践指导充分利用好这些规律,完善讨论结果。

(四)复习巩固、小结学习内容、评价学习结果。

引领学生回顾本章节内容,并强调知识树的记忆效果。

要求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策略。

同时指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理论学习做了强有力支持,实现了由实践向理论的迁移,希望学生继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一句话,本章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并能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