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处分权的法律规制

高校处分权的法律规制

2002年10月初,重庆某学院的女大学生李某由于与其大学生男友张某在外出旅游时同居,导致其怀孕。

事情发生后,学校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该校《违纪学生处罚条例》中关于“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发生不正当性行为者,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的规定,给予两名当事学生勒令退学的处分。

两名学生则以“定性错误,于法无据”为由起诉,要求学校撤销这一行政处分。

2003年元月底,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的行政裁定,以此事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为由,驳回了当事人的起诉。

这一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与关注,人们纷纷发表评论,表达对此事的观点与看法,大学生怀孕该不该开除?学校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我们暂且不谈。

这一事件首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尽快实现教育法治化。

一、案例引出的问题:学生的受教育权与高校处分权的冲突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它既是公民的自由权,他人不得随意侵犯;又是一项社会权利,政府和学校负有积极保障的义务。

(1)而高校处分权是指高等学校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给予行政处分的权力,包括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2)高校处分权有助于学校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能,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高校对学生的退学和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决定都直接针对的是学生受教育权.为此出现了高校处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面对这种冲突,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规则,也必然让自己的成员了解这些规则,每一名成员在进入这一系统时都要承诺遵守这些规则.如果社会对学校的干涉过多,就会影响学校的运行,如果学校制订出的规则不能坚决执行,那对其他人是一种不公平,它的权威性就会丧失.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他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当随意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学校自己制定的规则不能与宪法、法律冲突。

本人认为,既要确认和肯定高校的管理权力,也要保护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要体现法治精神,用"权利'制约"权力".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原则或方略,法治与民主、人权相联系,而人治与专制、特权相联系,权利制约权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

(3)依法治教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教要求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管理活动时权力的来源应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权力的行使要合法.法治精神要求在实现依法治教的进程中,既确认和保障教育机构的管理权的实现,同时也对管理权的行使给予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以免侵犯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如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除非学生自己放弃受教育的权利,或者他的行为严重影响甚至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乃至对他人受教育权构成威胁时,学校才能取消其学籍.如果学校随意单方面勒令学生退学或开除学籍,就出现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利的限制,而且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这是和我国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

在依法治教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法治化,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教育关系中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如何正确界定受教育者的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教育关系的主体是教育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师)以及受教育者(学生),他们之间的法律地位应当是平等的,权利义务是对应的。

作为教育者的学校方面在行使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权利的同时,应当承担向学生传授知识,依法进行学校管理、尊重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享有接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应当履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义务。

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旧观念的影响,使得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被片面化、绝对化、极端化了。

学校方面在强调自身的管理职能的同时,忽视了尊重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而对学生则片面要求其遵守规章制度的义务,而漠视了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

在这种体制下,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化为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许多学校的学生守则,对学生大多是一些义务性的要求,要求学生应该怎样、不得怎样,而没有规定学生有权怎样;而对学校则都是可以怎样、有权怎样的字样,而全然没有不得怎样、或是违反规定应该怎样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学生是在花钱受管束、吃官司。

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

对此,《教育法》中已有明文规定。

因此,我们应当将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来看待,应当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义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应当是如何“处置”受教育者对学校更有利,而应当是这样处置是否合法、是否会侵犯受教育者权利,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

教育理念的法治化,还要求将对学生行为的评价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而不是简单地以道德方面的评价决定一切。

在对女大学生因怀孕而被学校开除一事的评论中,不少人都对学校方面的“理由”——“品行恶劣、道德败坏”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用传统的性道德观审视现代男女关系,这种观念是迂腐的。

道德是一个流动的概念,社会的发展日呈多元,不同的人对道德有不同的理解,当用“道德”作为批判人的武器时,它常常会形成一种压迫。

并不是说不存在道德的底线,我们判断是否触犯道德底线的一个标准是一种行为是否侵犯他人权益,一个人自主的与社会无害的性行为是不触犯道德底线的,而那种以“道德”的名义散播别人隐私的行为——如重庆某学院的所作所为,恰恰被现代理念认为是不“道德”的。

将怀孕视为是一种“情节严重”的“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反基本的法律理念和法律规则的行为。

从法律上说,怀孕权与生育权一样,都是成年女性的基本人权,虽然这一事件中的怀孕是由“不正当”的性关系造成的,但这种不正当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不赞成”,而不具有道德上的“应谴责性”,更不具有违法性。

以此进行道德上的“处罚”本身就是违反法律的。

何况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她)们有选择自己行为、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对于属于他们私权利范围内的事,他们有完全的自我处理的权利和能力。

因此,学校方面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对他们进行处罚,是一种打着公权利的名义对私权利的肆意侵犯的行为,只能说是反映了学校方面“道德”意识的过于强烈和法治观念的过于淡漠,我们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而只能说这种观念已经过时。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现代法治意识的教育理念。

值得庆兴的是,新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经取消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的禁令,是教育管理理念人性化、法治化的体现。

二、高校处分权的法律规制高校处分权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但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否则,滥用权力就不可避免,特别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就更容易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对高校处分权的法律规制要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进行。

在实体上,作为特殊行政主体的高校,其学生管理权首先必须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或自行规定。

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自治权的同时,对作出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宪法性权利时,应以法律明确规定其事由、范围与效力,学校不得擅自以校内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实施处分,这是法律保留原则之基本要求。

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的授权性条款,授权高校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校内规范性文件,并以此进行管理,以适应学校教育管理自身的需要。

而该条款则是典型的“空白授权”的法律条款,这种立法概括性空白授权的缺陷,导致现实中高校学生管理权行使混乱甚至违法。

因此要求规范校内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必须与上位法的规定(包括原则、精神)相一致,不得抵触。

尤其是不得对受教育权等宪法性权利作出限制和剥夺的规定,不得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进行任意配置。

同时学生有权参与和监督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校内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学校应广泛地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通过举行听证会、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被管理者)参与进来,倾听和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落实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防止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校内规范性文件所作的处理和处分规定超出法律规定范围,明显加重学生的义务、限制学生的权利。

其次还要遵循比例原则,高校在行使学生管理权对学生作出不利处理或处分时,应当充分考量育人目的与管理手段之间的适度比例,注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教育人,学校要从帮助和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程序上,高校学生管理权必须依程序合法合理地行使,遵循源自自然公正原则的正当程序原则,保障学生程序性权利。

正当程序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它可归纳为四要素:受告知权、听证权、公正作为的义务、说明理由的义务。

正当程序作为法治国家的重要原则,是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

高校学生管理权作为一项行政性权力,其行使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在学生管理活动中,作出影响学生权益的处理或处分决定时,应当事先告知当事学生,向当事学生说明理由和依据,听取当事学生的陈述、申辩,或举行听证会,让当事学生参与到处理程序当中来,通过充分的、平等的发言机会,疏导不满与矛盾,避免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压制对抗倾向,且参与学生的角色分担具有归责机制,可以强化参与学生服从决定的义务感,提高参与学生对处理或处分决定的接受程序,参与是程序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们被允许参与决定,他们就会觉得受到了比较公正的对待,使参与学生作为人尊严得到学校的充分尊重。

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有符合法治精神的程序方面的规定。

没有正当程序就不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管理秩序,就不可能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在女大学生因怀孕而被学校开除一事中,正是暴露了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如何将高校处分权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在这一事件中,学校方面甚至对女大学生及其男友发生性关系的时间、地点、次数进行详细询问,并对他们进行通报处理,这一行为本身就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是明显的违法行为。

校方依据其内部规定,不仅作出处罚决定,甚至将该事情向全校通报,明显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