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目录 (1)前言 (3)1.总论 (4)1.1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4)1.2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1.3规划的编制依据 (4)1.4规划成果 (4)2. 区域环境概况 (5)2.1地理位置 (5)2.2区域自然概况 (5)2.2.1地形地貌 (5)2.2.2气候特征 (5)2.2.3水文地质 (5)2.2.4地表水状况 (6)2.2.5地下水状况 (6)2.3社会经济概况 (6)2.4水资源相关规划情况 (7)2.5环境质量概况 (7)2.5.1地表水 (7)2.5.2地下水 (7)2.5.3黄河水 (7)3.需水预测 (8)3.1规划期限 (8)3.2用水预测 (8)3.2.1生活用水指标 (8)3.2.2工业用水指标 (8)3.2.3中水回用量 (10)3.2.4新鲜水量及水平衡图 (10)4. 自然污染源源强预测 (12)4.1废水污染源源强预测 (12)4.2污水废水排放量及主要废水污染物排放量 (12)5. 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3)5.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 (13)5.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6)6.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8)6.1源强确定 (18)6.2排水路线 (18)6.3预测因子与方法 (18)6.4预测结果 (20)6.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0)6.5.1评价标准及结果 (20)6.6水质达标保障措施 (20)7.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 (23)7.1计算河段 (23)7.2计算因子选取 (23)7.3影响因素 (24)7.4预测方法 (24)7.5主要参数选取 (25)7.6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26)7.7污染物排放量的可接纳性 (27)参考文献 (30)附录1: (29)附录2 (30)前言现在世界进入一个水资源紧的年代,出现全球围的水危机。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城市缺水问题相当严重,水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城市水环境具有既是经济发展资源,又是人们生存环境的双重特定。
城市水资源是指可供城市建设、产业运转、人民生活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对城市的形成、发展、演变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
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民生活都离不开水,水资源不仅影响城市的性质、规模,而且还影响城市的结构布局和发展变迁,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
特别是北方一些缺水地区的城市和地区,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问题成为限制地区发展的“瓶颈”。
市是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鲁地西北部,南邻泰山,北依黄河,地南高北低。
地质构造复杂,主要以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沉降堆积平原水文地质区构成。
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
以往我们对泉水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泉”,而忽略了“水系”的重要性,而的“泉”和“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泉为水之源,水为泉之带。
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将的“泉、湖、河”等水系进行整体、系统性的规划与利用,的泉水文化才能释放出她最大的魅力。
本次课程设计是通过对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评价,巩固和掌握区域水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条件,掌握评价水环境的步骤,进一步巩固在专业理论课上学习的水环境评价和保护的方法。
本课程设计报告书总共分为六章,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按照不同用水指标,进行用水预测计算和中水回用计算;根据相关排放标准,预测废水污染源源强,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并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最后分析计算其水环境容量,说明区域水环境容量的满足情况。
在评价结果基础上,提出改善环境质量、控制水污染的合理措施,并编制相关规划方案。
1.总论1.1规划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水环境规划是。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河流一维水环境评价,开展水环境综合规划和管理的能力。
2、意义: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这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水法、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水环境规划设计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急的任务。
为有效改善市水环境质量,拟对境河泉河进行水环境规划。
1.2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充分调查,掌握现状依据水质、水量条件及当地工业、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的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2、统筹规划,综合整治统筹规划总体,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消除外来影响,以促进泉河地区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
3、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在全力解决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治本之策,加强污染源头治理,提高排放标准,切实控污减排,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泉河水质的各种污染源问题。
4、突出重点,分类控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泉河水污染防治的关键问题,控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综合治理泉河地区的水质污染。
5、团结协作,合力治污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需要区域各级政府加强团结协作,形成治污合力,各负其责。
1.3规划的编制依据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国水法》(4)《省水污染保护条例》(5)《省环境保护条例》相关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1.4规划成果1、市示经济区水平衡图及评价结果2、市水环境规划报告书2. 区域环境概况2.1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7.0°,北纬36.6°,在省中西部。
战国为齐历下邑。
汉置历城县,1930年设市,因其地处济岸,故名。
黄河即今大青河,原为济水故道,现省省会,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带南翼的重要战略城市,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政治、文化、经济、金融、教育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军区和铁路局本部位于。
位于省中西部,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
是“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举办城市,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办城市。
2.2区域自然概况2.2.1地形地貌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境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
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
最高海拔1108.3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境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
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
境泉水众多,被誉为“泉城”。
2.2.2气候特征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气温低,但无严寒。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十分典型的国家,而市则是季风气候明显区域之一。
冬季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市被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
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
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
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全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
市冬季长达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
冬季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平阴县为-18.9℃,长清县为-19.1℃,市北郊为-19.7℃,市东郊为-22.5℃,章丘县为-24.5℃),低于-10℃的严寒日数98%集中在冬季。
最大冻土深度为45厘米左右,最大积雪深度为20厘米左右。
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3.7%,整个冬季雨雪稀少,北风频吹,干燥寒冷。
夏季炎热,季平均温度在26℃左右,极端最高温度超过40℃,日最高气温≥40℃的酷热日数均出现在夏季。
夏季不仅炎热,且多降水,雨热同季。
夏季降水量全市各县区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年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日数平均在15天左右,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70%。
2.2.3水文地质市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均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及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综合控制。
南部隆起区基岩裸露;北部沉降带广布巨厚的黄河冲积层;中部山前过渡带冲洪积物向北延展并与黄泛冲积层交错相接。
以碎屑岩为主的石炭、二叠及侏罗系地层,分布于章丘、郭店及长清以北一带,在构造上位于泰山隆起向济阳拗陷的倾伏部位。
石炭系为一套砂、页岩夹煤层及石灰岩相间的煤系地层,覆盖于奥系灰岩之上。
因砂、页岩裂隙不发育,石灰岩层厚度薄,岩溶发育较差,岩溶裂隙水不甚富。
其补给源以接受奥系裂隙岩溶水顶托补给为主,在地形低洼及构造发育地带亦往往成为奥系裂隙岩溶水之排泄带。
二叠系、侏罗系的砂、页岩及砂砾岩具微弱的孔隙、裂隙,赋存不丰富的孔隙、裂隙水。
其中二叠系奎山段砂岩及侏罗系砾岩孔隙发育相对较好,在裸露区接受降水补给,径流排泄于山前地带,并隐伏于冲洪积层之下。
除降水补给外,还接受第四系孔隙水补给,故富水性相对较强,成为此区具一定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
平原区广泛分布第四系沉积物,岩性松散,孔隙发育,赋存孔隙水。
在山前地带分布着冲洪积层,多有黄土状粘性土或砂性土组成。
间夹透镜状碎石层,地下水赋存条件不好;北部平原区冲积层几经黄泛沉积而成,岩性松散,具较好的蓄水空间,富水性较强。
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沿黄尚接受黄河侧渗补给,山前冲洪积层径流和河川径流的侧渗也是补给源之一。
黄河冲积平原深层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及上第三系的松散岩类孔隙中。
含水层分布广,埋藏深度大,层次多,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颗粒较粗,孔隙发育,有较好的蓄水空间。
此类地下水静压力大,水头高,但运移迟缓,径流途径远,补给困难,可供开采的资源有限。
2.2.4地表水状况市河流水量以降水补给为主,市境由降水及黄河侧渗产生的地表径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88亿m3,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年的径流量分别为6薄8亿认3、4.9亿m,和1.73亿m3。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小清河众多支流上兴建了垛庄、杏林、大站、杜、狼猫山等5座中型水库及53座小型水库,最大拦蓄能力1.1亿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