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1、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
能忘了笔杆。”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D ①.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要吸
收也要抛弃③.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文化 是精粹,我们应该继承发展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6、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
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 C.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D
D.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7、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
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 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 程
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 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 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侧重于对文化继承、发展和创 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 文化的过程
联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 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4、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
A 文脉被割裂,地域特点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
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 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C 2、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
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C.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C 3、“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
A 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
这种观点说明 ①人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②人们需要把传统文化化做养料 吸收 ③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观点 ④人们需要把外来文化化做养料吸收
影响文化发展 社会制度,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方式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 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人民的思想 和价值取向。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立足社会实践,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 入新的时代精神。 (4)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迅猛发展,证明了( 因素之一。
B )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
A.社会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运动
D.文化教育
D 9、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表明本土文化
具有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特点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 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3、如何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人类文化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 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 的那天起,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 和延续过程。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文化的保存、传递,才能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2)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 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的。 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也在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人类 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使其精华得以突出,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 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不同文化的交流,很大 程度上依靠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该民族的教育。 通过教育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取其精华。教 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吸收、融合和创新,为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基础。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5、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澳门,保存着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
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这表明
D ①建筑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②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③中华文化具有特
有的包容性④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
A ①②④
南阳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
含义 形式
形成、保留、具有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继承性 薪火相传,不断延续,稳定持久
传
特点 相对稳定性 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统
鲜明民族性 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
文
(作用) 顺应变迁,满足人民
化
影响
一成不变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对待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行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内
涵 区
强 别调
的 重 点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 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 的精华与糟粕
特征,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
D 重要遗产。这启示我们①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②要增强中华民族
的文化自信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要弘扬中华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以即时、海量、互动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正在兴起,其影响涉及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