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2006 年下半年国家教育部在满洲里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通过了经多次修订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
它的出台标志着新课程背景下,对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具有统一规范作用的新的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意味着 1982 年我国针对少数民族汉语课程建设制订的第一部法定文件《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汉语教学大纲》)的结束。
《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
它不仅是各民族中小学必须要遵守和达到的最低标准,也是各民族中小学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编写教课书的主要尺度。
把《汉语教学大纲》改为《汉语课程标准》,这不单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它给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指明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汉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制定的《汉语课程标准》,总结了《汉语教学大纲》实施 20 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原来的《汉语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汉语课程标准》从教育宗旨上,更加明确了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确立了以提高汉语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定位。
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强调了三维目标,即要求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三是从教学形式上强调了整合,即从过去的强调教师、教材,到现在的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要求我们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四是教学理念上强调了树立五个观,既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实质上是交往或对话……)、教师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 ……)、教材观(教材是载体;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和评价观(确立具有诊断、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评价体系……);
五是从实施策略上,突出了第二语言学科特点,强调了汉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汉语课程标准》明确了汉语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时代特点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强调了把握和实施有别于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学,适应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学形式和学习策略。
六是从教学管理上,富有弹性,为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汉语课程标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所提出的内容和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最低标准,它不限制上线,提倡多元评价,鼓励师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富有人文性和灵活性。
《汉语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有如下的特点:
①《汉语课程标准》从小学至高中十二年一贯整体设计,在“ 总目标” 之下按照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分别提出“ 阶段目标” ,旨在体现国家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
这有利于明确民族学校的责任和要求;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②根据三维目标的达成角度,设计了各阶段的具体实施目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③阶段分明,大体有序。
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每项目标之间保持一定的剃度,循序渐进,有些目标剃度不太明显,则大体有序即可。
比如,朗读的目标是这样安排的:小学阶段 ----“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初中阶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高中阶段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性文章” 。
又比如,写作按“ 写话 --- 习作 --- 作文” 序列安排。
再比如,识字先于阅读,阅读先于作文。
④目标设计数字化、板块化。
如《汉语课程标准》把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识字、识词、背诵、阅读、写作等目标以数字形式明确下来,以此提醒民族中小学学生阶段性汉语学习方面的最低目标。
《汉语课程标准》为了更加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听力、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应用学习板块(综合性学习);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应用学习板块;把高中阶段分为口语交际、阅读、作文和应用学习板块。
⑤课程目标,富有时代性。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的要求,统一协调各板块目标要求。
比如,在不同的板块提出以下方面的目标:略读和浏览;搜集处理信息;电脑输入汉字;提出阅读、书写、作文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自己的体验、有独到的见解等。
⑥注重了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协调发展。
比如,不同板块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目标,具有条件或因果关系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
普通话在汉语拼音、阅读、口语交际中都有所涉及,在同一学段,要求都是一致的。
还比如,板块之间相互渗透。
复述、讨论、交流等目标集中在口语交际板块,又散见在阅读、作文、应用学习之中。
为了确保《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标准还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教学评价、实施标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策略、创造空间活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把《汉语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汉语教学大纲》比较,可以发现如下的变化:一是《汉语课程标准》在“ 拼音” 、“ 识字、识词” 、“ 语法知识” 方面的要求与过去没有大的变化;二是《汉语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量要求比过去稍微减少;三是《汉语课程标准》增设了“ 听力” 板块和应用学习板块,明显强化了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四是《汉语课程标准》加大了写话或习作的次数( 10 次→ 20 次);五是《汉语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语言应用的重要性。
2001 年《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 2002 年末,受全国朝鲜族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委托,由延边教育出版社牵头出台了《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课程标准》,并对《民族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和补充(简称《延边补充规定》)。
我们把《延边补充规定》与《汉语课程标准》比较,可以发现如下的不同:一是《延边补充规定》的识字量、阅读量和背诵量明显地多,略低于《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延边补充规定》的每学年的写话或习作量比《汉语课程标准》少;三是《延边补充规定》的各种要求比《汉语课程标准》高,比《语文课程标准》低。
我觉得《汉语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延边补充规定》的有些内容有必要相应的调整,但考虑到《汉语课程标准》是所有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所以我们朝鲜族学校的目标应确保最低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朝鲜族学校毕业的学生更好地应付未来上高一级学校和走出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汉语课程标准》,我觉得目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度,通过汉语教学,不断提高汉语素养。
学生总是生活于特定时代,课程内容应呼应时代的发展,向时代开放,与时俱进。
在汉语教学方面我们应注重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尤其要注重汉语素养的培养。
汉语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个综合的能力,它不但要求我们侧重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还要培养综合的素养、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不但要培养健康的体格,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个性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还要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我们应从三维目标的操作层面上,始终把汉语素养的提高放在重要的核心位置上。
2 .要抓住汉语学习的关键环节,尽快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汉语课程标准》把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的目标上。
汉语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
我们应通过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应用学习等板块,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对民族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 .要从“大语文”的角度出发,注重汉语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摆脱对老师同学的依赖、对教科书的依赖、对训练的依赖,要注重三个“ 结合” ,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研究性阅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多样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的终身受益的能力。
4 .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兴趣最能培养个性,现在教育最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充满个性。
我们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的学生在形式发展上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意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学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