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1)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这两大学说主要以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从供给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2)西方经济学家穆勒(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理论。

以国际交换比率为出发点,从需求角度分析和探索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形成。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

(3)两位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提出额生产要素禀赋模型。

该模型以比较利益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形成和条件。

(4)里昂惕夫反论(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与要素禀赋理论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

绝对利益学说的内容:①强调了国际分工的利益,指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②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商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的有利条件,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比较利益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在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不同点:若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双方之间能否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绝对利益学说不能回答这一点。

3.比较利益理论的模型
比较理论模型可用转换曲线,或生产可能性曲线加以证明。

机会成本:公式:边际转换率=小麦的变动量/汽车的变动量
(1)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转换曲线呈直线状,斜率不变,机会成本不变。

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供给曲线呈水平线状。

在成本不变条件下,出现完全分工。

(2)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
特点:①成本递增导致转换曲线呈凹向原点的形状。

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不同。

②供给曲线向上,见P34分析。

(3)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与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的不同: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小于成本机会成本不变下的贸易利益。

前者是部分分工,后者是完全分工。

4.无差异曲线与国际贸易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各种可能的商品组合提供给消费者的满足度是相等的,或者说是无差异的。

特点:它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反比关系表明,在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
一种商品消费的增加必然要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5.相互需求学说
主要内容:国际市场的商品价值是根据双方对商品需求的数量比率决定的,即一国进出口商品交换数量的比率,或贸易条件。

相互需求学说的评价:P49
6.提供曲线:马歇尔正式提出,并采用图解法来说明供给和需求的相交点决定贸易条件的观点。

7.重叠需求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史达芬林德提出。

学说观点:P54最后一段
由P54理论模型得出:两个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有重叠部分,因此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一般容易成为贸易伙伴。

分析见P55
8.要素禀赋学说: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提出。

简称HO理论。

主要内容:①该学说首先解释了要素禀赋的含义,所谓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区域或国家生产要素供给的比例。

②俄林认为,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但商品的价格也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

③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生产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差异。

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是国家贸易的直接原因。

④俄林认为由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在商品生产中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⑤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在于各国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各国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使世界产量大幅度增加。

⑥要素禀赋学说认为,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趋势。

9.里昂惕夫反论概念: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与要素禀赋理论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0.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第一阶段是产品创新阶段(净出口)
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阶段(出口转向进口)
第三阶段是产品标准化的阶段(发达国家新产品净进口,发展中国家新产品净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