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重大顶板事故专项应急预案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及物资调查1.1事故类型:顶板事故是指矿井冒顶、片帮、顶板脱落、支护摧垮等事故,底板事故也视为顶板事故。
1.2事故危害程度:顶板事故造成生产中断、设备损坏等,人员伤亡等。
在采矿生产活动中,顶板事故是最常见的事故。
1.3引发顶板事故的原因:(1)采煤方法不合理和顶板管理不善。
采煤方法不合理,采掘顺序混乱、凿岩爆破、支架放顶等作业不合理。
(2)支护方式不合理。
支护方式不当、不及时支护或缺少支护、支架的初撑力与顶板压力不相匹配。
(3)检查不周或疏忽大意。
在顶板事故中,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事先缺乏认真、全面的检查,疏忽大意,没有认真执行“敲帮问顶”制度等原因造成的。
(4)地质条件差。
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形成破碎带,或者由于节理、层理发育,破坏了顶板的稳定性,容易发生顶板事故。
(5)地压活动。
(6)其他原因。
不遵守操作规程、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工作面作业循环不正规、爆破崩倒支架等都容易引起顶板事故。
1.4物资调查1.4.2其他物资其他物资在地面供应站可随时领取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矿井发生顶板事故后,救援人员要按照“紧急救灾、妥善避难、安全撤退、救人优先”的原则抢险救灾。
(1)矿井发生顶板事故后应立即抢救遇险人员和恢复通风。
(2)在处理顶板事故之前,应充分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冒顶地区顶板特性、事故前人员分布位置、瓦斯浓度等。
(3)实地查看冒顶周围支架和顶板情况,必要时加固附近支架,保证退路安全畅通。
(4)抢救人员时,可用呼喊、敲击的方法听取回击声,或用声响接收式和无线电波接收式寻人仪等装置,判断遇险人员的位置,与遇险人员保持联系,鼓励所困人员配合抢救工作。
(5)在处理顶板事故过程中,必须始终有专人检查瓦斯和顶板情况。
若发现异常,立即撤出人员。
(6)清理堵塞物时,所使用工具时要小心,防止伤害遇险人员。
(7)抢救出的遇险人员,要注意保暖,并迅速运至安全地点进行创伤检查,在现场开展输氧和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急救处理,危重伤员尽快送医院治疗。
3 组织机构及职责3.1应急组织体系顶板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主要由矿应急救援指挥部、矿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以及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
矿应急指挥部成员主要总工程师、主管副矿长、通风、机电、安全、生产等部门的人员及事故单位有关人员组成。
3.2指挥机构及职责3.2.1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矿井发生顶板事故时,应参照综合预案的指挥机构设置,及时有效地处理事故。
总指挥:矿长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副矿长、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成员:生产技术部、机电运输部、通风灭火部、安全管理部、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经营管理部、综合办公室、矿山救护中心主任、事故单位有关人员。
应急救援指挥部的职责:(1)组织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并督促实施。
(2)批准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对应急救援工作全面负责。
(3)批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向上级部门汇报。
(4)批准与企业外部应急部门、组织机构进行联络。
(5)负责监督所有救灾应急人员的行动。
(6)负责批准对公众媒体的救灾情况公告。
(7)负责对现场救灾工作和措施进行指导和调整。
(8)负责协调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保障。
(9)负责处理其他意料之外的事宜。
(10)负责批准结束救灾应急状态,关闭预案。
3.2.2应急救援办公室及职责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具体事务工作。
办公室设在矿调度室,主任由矿长兼任或由矿长授权的副矿长、总工程师兼任,副主任由相关副矿长担任,成员由副总工程师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组成。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矿井应急救援指挥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根据事故灾难情况和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
(2)负责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保持联系,传达矿应急救援近况的指令。
(3)调动矿井应急救援力量,调配矿井应急救援资源。
(4)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矿井应急救援技术组参加救援工作,协调矿井医疗救护工作。
(5)调用矿井应急救援基础资料与信息。
(6)顶板事故灾难扩大或专业领域救援力量、资源不足时,协调相关力量及设备增援。
(7)完成矿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事项。
3.2.3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由有关生产、机电、通风、安全等负责人和救护中心组成,主要负责指挥井下现场抢救工作,及时处理各种安全生产事故。
矿井发生重大顶板事故后,矿长、总工程师和其它领导必须立即赶到救灾指挥现场,组织抢救,矿长是负责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
在矿长未到前,由值班矿长负责指挥。
结合顶板冒落的实际情况,现场指挥部设以下专业救灾小组。
(1)抢险救灾组组长:安全副矿长副组长:安全管理部部长成员:安全管理部、机电运输部、通风灭火部、生产技术部、矿山救护中心负责人,矿井主管生产、机电、通灭、安全的有关人员。
具体负责实施现场抢险指挥部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①熟悉井下各生产系统和避灾路线;了解掌握顶板事故的类型、发生机理以及事故的判断能力和抢救基本方法。
②检查事故附近的瓦斯和顶板情况。
③抢救遇险人员和恢复通风,并对事故点进行加强支护。
④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抢险进度情况,并完成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各项工作部署。
(2)机电通风组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副总工程师成员:通风灭火部、机电运输部、安全管理部、生产技术部负责人,矿井主管机电、通灭、安全的有关人员。
①负责通风系统管理,确保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
②组织完成必要的通风工程,组织瓦斯排放并执行与通风有关的其它措施。
③完善必要的局部反风设施,确保重点地段能进行局部反风。
④负责各台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抢救所需的各种设备及零配件。
(3)安全撤退组组长:主管安全副矿长副组长:安全管理部部长成员:安全管理部、通风灭火部、机电运输部、生产技术部、救护中心负责人,矿井主管生产、机电、通灭、安全的有关人员。
①负责按指挥部要求有序撤到安全地点直至地面,清点汇总人数等工作,并及时汇报。
②要求抢险救灾组撤退前将动力、馈电开关打到零位并闭锁,同时关闭供水阀门。
(4)后勤保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副组长:后勤保障部部长、财务经营管理部部长成员:由物资供应站、后勤保障部有关人员组成。
在接到事故救灾通知后,立即进入救灾状态,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迅速做好救灾物资准备与供应,并保质保量及时到位;负责救援人员的食宿安排,做好各种救灾服务工作。
(5)安全保卫组组长:党委副书记副组长:后勤保障部部长成员:由后勤保障部有关人员组成。
在接到事故救灾通知后,后勤保障部人员立即着装进入发生事故的矿井区域,接受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安排的任务,负责维护和保护好矿井区域的秩序,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救灾工作。
①参加抢险救灾的全过程,根据批准的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调配检查人员,对作战计划的各环节、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确保作战计划安全顺利完成,发现不安全因素有权制止并提出安全可靠的补救措施,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听取指令。
②负责事故抢救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持矿区的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入矿,并在井口附近设专人警戒,严禁闲杂人员逗留、围观,并保证井口附近无火源。
(6)医疗救护组组长:党委书记成员:由总医院有关医护人员组成。
在接到事故抢救通知后,依照医院有关医疗救护的规定,医护人员迅速到位,做好一切救护准备工作,对灾害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正确地救护。
4 预防与预警4.1危险源监控顶板事故的重大危险源主要是顶板不稳定性造成的冒顶片帮事故。
冒顶和片帮灾害是矿山企业常见的灾害之一,往往是由于支护不及时、支护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支护结构不合理及背帮质量不高而导致的。
开采地质构造复杂、顶板起伏不平的工作面,要按复合性顶板管理,作业规程中应制定出加强支护稳定性的管理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
4.1.1技术管理措施(1)选用合理的采煤方法。
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制定具体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建立正常的生产和作业制度,是防治顶板事故的重要措施(2)搞好地质调查工作。
对于采掘工作面经过区域段的地质构造必须调查清楚,通过地质构造带时要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
(3)加强工作面顶板的支护与维护。
为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永久支护与掘进工作面的距离不得超过规程规定要求,不在空顶下作业。
在掘进工作面与永久支护之间,还应架设临时支护。
发现弯曲、斜歪、折断和变形的支架,必须进行及时更换或维修。
(4)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5)严格顶板监测制度。
(6)及时处理采空区。
4.1.2 现场管理措施(1)严格执行下发的《关于加强顶板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回采面初次放顶的各类规定》、《关于采煤工作面质量标准及检查评级办法的补充规定(即二十条)》、《关于加强回采工作面事故多发地点技术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的文件。
对地质构造复杂、顶板起伏不平留有煤皮开采的工作面,按复合性顶板管理,作业规程中制定出加强支护稳定性的管理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
(2)采煤工作面在初次放顶时,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特殊支护。
采面初次放顶和收尾时,矿应成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跟班检查落实措施的执行情况。
(3)在设计和编制采掘作业规程时,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层位采取相应的支护形式,若遇条件变化,应及时修改作业规程,编制具有针对性的补充安全措施。
巷道贯通前要编制巷道贯通的安全技术措施,应有贯通时防冒顶的内容。
(4)回采工作面过断层、煤柱、进出网边、过老巷、过小煤窑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采用工作面与断层面、煤柱、网边、老巷、空巷呈斜交开采法,架设长板梁或打木垛等方法,顶空处必须绞实,底空时用煤渣填实并穿木靴或下好底梁。
(5)掘进工作面过老巷、断层、遇小窑、遇顶板破碎或煤岩交接处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采取预先窝棚,缩小循环进度,缩小棚距等方法,底软时,要下底梁或穿靴,对变形棚子及时维修;岩巷掘进要及时封闭,围岩特别破碎时,要放小炮或采用风镐开挖的方法施工,支护方式改为一掘一成,锚喷支护改为锚喷加钢筋网支护或轨道钢棚锚网联合支护。
(6)工作面移溜改柱时,不得超过规定距离,压力大处要架好临时支柱或棚子。
综采、综掘工作面,机组割煤后,要及时移梁移架,必要时停机移梁移架及时护顶。
(7)煤巷掘进架棚时,要保证有0.2m的实柱窝,且采用手工挖作,严禁炮崩柱窝,打好撑杆和拉杆。
斜巷架棚时要带好合适的迎山角,做到迎山有力,保证支护的稳定性,防止因顶板来压发生冒顶事故。
(8)溜煤眼(煤仓)掘进施工或在其上口作业时,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加强通风和顶板管理,并要在下口设好警戒。
(9)在小煤窑破坏区进行采掘活动时,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采用前探眼、前探孔引导施工,防止冒顶或陷塌事故的发生。
(10)严禁用刮板输送机、胶带输送机拉运除煤之外的其他物料,确须拉运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并报矿总工程师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