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介绍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 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 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 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 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 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 大师。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 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 为讲师。 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 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 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 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陆家羲是中国组合数学家,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市民 家庭。父亲是个收入低微的小商贩,母亲没有职业 ,靠给别人缝洗衣服弥补家计的不足。他是这个家 庭的独子,5岁开始上学,先后在上海正德小学、 声扬中学和麦伦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父母亲辛劳 节俭给他提供的读书机会,从小就勤奋好学,成绩 优秀。初中毕业后,因父亲去世家境困窘而中断学 业,并到公共汽车五金材料行当徒工。工余时,他 仍孜孜不倦地读书自学,立志日后要攀登科学高峰 。上海解放后,他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的统计 训练班。短期学习后,于1952年5月被分派到哈尔 滨电机厂生产科担任统计工作。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 ,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 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 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 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 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 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第一人。
陆家羲,1935年6月10日诞生于上海市.1961年 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历任内蒙古包头市第 二十四中学、第九中学物理教师。包头市组合数学 专家。长期从事组合数学研究。1961年完成《柯 克曼四元组系列》论文,后专攻“斯坦纳系列”, 创造出独特的引入素数因子的递推构造方法,完成 总题目为《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等七篇论 文,解决了国际上组合设计理论研究中多年未解决 的难题。 1983年10月31日在包头病故.他是中国 现代数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 韦伊( 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 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 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 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 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 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 《组合数学》等著作。
阿基米德的死也具有传奇色彩。 公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2年,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并闯入阿 基米德的住宅,他们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埋头作几 何图形,士兵们将沙盘踩坏。 阿基米德怒斥士兵:“不要弄坏我的图!”士 兵拔出短剑,刺死了这位旷世绝伦的大科学家,阿 基米德竟死在愚蠢无知的罗马士兵手里。 还有一个版本是他死前说的话是:“让我做完 最后一道题。”
数学家介绍
高一
xxx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 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 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 京病逝。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 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 ”、“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 “华—王方法”等。
1930年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 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 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 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 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 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 ,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 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 ,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 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 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命不该绝。他从三楼窗口往下跳,伸出的屋沿 怜悯地挡了他一下,地 上的一棵杨树,更是极有同 情心地伸开了手臂,减缓了他跳下的速度,陈景 润 不能走,“老九”不能走!不乏正义的世界都在急 切地呼唤,都在深情地 挽留,都不忍心发生那惨不 忍睹的严重后果。同样是一个罕见的奇迹!跳楼的 陈景润安然无恙,只是大腿上擦破了点皮,有涔涔 的鲜血冒出来。一个造反派干将,见到跳楼后平安 无事的陈景 润,居然这样挖苦他:“真不愧是个知 名的数学家,连跳楼都懂得选择角度!”-—节选
一女教师每天下午都要带领她的15名女生去散步。 她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3人,问怎样安排,才能使 在一周内,每两名学生恰有一天在同一组?
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 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 ,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 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 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 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 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 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 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 ,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一个关于他的著名的故事是:叙拉古的国王委托金 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但是怀疑里面被掺了银子,当然 不可能通过把皇冠割开来检验这个王冠,于是便请阿基 米德鉴定一下。 一次当他洗澡时正在冥思苦想,这时水漫溢到盆外 ,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 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 断皇冠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 :“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于是便开始在大街上裸奔 起来了,一直跑到家里。
“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强烈反差 的人格构造,展现出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浓郁 生活气息的美学风采。枯燥的数学,被陈景润点化 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而这位数学 家的故事,同样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 他的经历比传奇更曲折。 他的性格比小说更鲜明。 他的气质如南方的榕树。 他的品格是北方的桦林。
创造力=有效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 (透视本质能力). 创造力=有效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 ×审美能力.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 212),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物理学家。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发现创造是数不胜 数,阿基米德螺线,抛物线上的弓形求面 积方法含有现代积分思想,等等。 直到现在,全世界活着的人中,至少还 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数学知识比不上两千年 前的阿基米德。
1961年,陆家羲大学毕业分配到包头钢铁学院任教, 不久,钢铁学院在高校调整中下马,他也被调到包头 九中等单位从事中学物理的教研工作.12月30日,他 把论文《寇克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制作方法》寄给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未引起重视.1963年春,他 把修改后的论文寄给《中国数学通报》,回复是"建 议改投其他刊物".1965年春,他再次修改后寄给《 数学通报》,得到的是"此文没价值".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 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 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 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 ),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 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 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 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 润星”。
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 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 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 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 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 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 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 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 ,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 (Schopenhauer)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 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 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 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 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 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 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 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 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 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 “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 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 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 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 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 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 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 称赞。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 以下猜想:a) 任一不小于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 两个奇质数之和;b) 任一不小于9之奇数,都可以 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 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 之和。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把命题"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 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 数之和"记作"a+b",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 立。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何一 个大偶数都可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 过2个的数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