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一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
【单元导读】
【学有计划】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和用法,熟读并口头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一、文学常识
1.知识卡片一 ——走进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
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
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知识卡片二——荀子名言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④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二、文言知识
3.你能读准、写准这些字吗?
靛()青蓼()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槁()暴()磨砺()须臾()参()省()跂()而望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镂()刻蟹螯()蛇蟮()
请注音;反复读一读、动笔写一写吧:4.不看注解你能解释这些字吗?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
(4)輮使之然.也(5)金就砺
..则利(6)吾尝跂.而望矣
(7)声非加疾
..也(8)而闻者彰.(9)假.舆马者
(10)而绝.江河(11)风雨兴焉.(12)而致.千里
(1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1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积累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6.这个虚词很重要,请准确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而】【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善假于物也。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⑤蟹六跪而二螯
7.熟读课文,理解句意,你就能准确说出这些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2)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今义:
8. 检测一下自学的成果,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 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理解“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的态度。
2. 学习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思路以及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9.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完成下列表格:
10.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11.从文本中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体味,并加以评点;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13.请提出阅读中、学习中的疑惑,记录在下面横线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一、文学常识
1.知识卡片一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知识卡片二 ——韩愈名言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②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二、文言知识
3.你能读准、写准这些字吗?
句读.()或不.焉()经传.()老聃.( )郯.子()苌.弘( )蟠.( )近谀.()贻.( )
请注音;反复读一读、动笔写一写吧:
4.不看注解你能解释这些字吗?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小学而大遗.
无.贵无贱士大夫之族.
位卑则足.羞君子不齿.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郯子之徒.圣人无常.师
不耻.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小.学而大.遗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并解释该字:
6.这些虚词很重要,请准确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之】【其】
择师而教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学者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道之不复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之不知其可怪也欤
蚓无爪牙之利
吾欲之南海
7.熟读课文,理解句意,你就能准确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8. 检测一下自学的成果,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 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理解韩愈阐明“师道”的观念和“尊师重教”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9.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完成下列表格:
10.本文二、三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11.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道理的句子,加以分析鉴赏。
12.请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为中心句,写一段论述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13.请提出阅读中、学习中的疑惑,记录在下面横线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②。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基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刃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③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④,与之俱黑。
兰槐⑤之根是⑥为芷,其渐⑦之⑧滫⑨,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⑩。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11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
注释:①苕:芦苇的穗。
②所系者然也:系的处所使它这样。
③蓬:草名。
④涅:黑泥。
⑤兰槐:香草名。
⑥是:指示代词,复指根。
⑦渐:侵。
⑧之:指芷。
⑨滫:臭水。
⑩服:佩戴。
⑾游:有目的的旅行。
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
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上,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
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得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能俯临万丈深渊。
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
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
香草兰槐的根叫作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
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旅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