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的水解一、实验目的1.了解纤维素水解的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
2.掌握纤维素水解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演示方法。
3.熟练掌握浓硫酸的稀释过程,以及安全问题。
4.复习含有醛基的有机物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纤维素在一定温度和浓硫酸提供的酸性环境条件下,发生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 (C 6H 10O 5)n +nH 2O nC 6H 12O 6纤维素 葡萄糖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因此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碱性条件下能将新制得的氢氧化铜还原为红色的Cu 2O 沉淀;能和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下发生银镜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C 6H 12O 6+Cu(OH)2 (C 5H 11O 5COO)2Cu+Cu 2O ↓+H 2O C 6H 12O 6+2Ag(NH 3)2OH C 5H 11O 5COONH 4+3NH 3+2Ag↓+H 2O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50mL 、250mL )、石棉网、三脚架、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玻璃棒。
滤纸、浓H 2SO 4、NaOH 、5% NaOH 溶液、pH 试纸、无水Na 2CO 3、2% AgNO 3溶液、5% CuSO 4溶液、2% 氨水、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按浓硫酸与水7:3(体积比)的比例配制H 2SO 4溶液20mL 于50mL 的烧杯中。
搅拌均匀后,冷却至室温。
2.取圆形滤纸半片撕碎,向小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变成无色粘稠状的液体,然后将烧杯放入水浴(用250mL 烧杯代替水浴锅)中加热约10min ,直到溶液显棕色为止。
3.取出小烧杯,冷却后将棕色溶液倾入另一盛有约20mL 蒸馏水的小烧杯中,用移液管取该溶液1mL 注入一大试管中。
用固体NaOH 中和溶液,直至溶液变为黄色,再加无水Na 2CO 3调节溶液的pH 至9。
加入少量去离子水,将溶液稀释为约10mL 。
4.洗干净试管(加入少量碱液加热,而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配置银氨溶液。
取3mL2% AgNO 3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2% 氨水至生成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
将3中溶液取3mL 滴加到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里,水浴加热。
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壁上有光亮的银镜生成。
将反应后液体倒入废液缸,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稀HNO 3溶解银镜,回收。
5.取一只洁净试管,加入少量5% CuSO 4溶液,而后滴加5% NaOH 溶液,至溶液pH 为12。
将3中溶液取3mL 滴加到试管中,将试管置于酒精灯上加热。
加热 加热 浓硫酸可观察到试管中蓝色的沉淀变为绿色,而后又变为砖红色。
五、关键技术1.配制H2SO4溶液浓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将纤维素碳化;浓度也不可以过低,否则纤维素无法水解。
2.加入碎纸片时,H2SO4溶液的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也会发生碳化。
3.做银镜实验时,试管要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4.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
加入最后一种溶液时,振荡要快,否则会出现黑斑或产生银镜不均匀。
5.加入的氨水要适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三)。
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
氨水过量会降低试剂的灵敏度,且容易生成爆炸性物质(叠氮化银)。
6.Cu(OH)2一定要是新配置的,否则会影响实验现象,得不到砖红色沉淀或得到很少的沉淀。
六、安全性分析1.银氨溶液只能临时配制,不能久置。
如果久置会析出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爆炸。
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用稀硝酸溶解管壁上的银镜,然后用水将试管冲洗干净。
2.浓硫酸易腐蚀,所以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带手套。
七、注意事项1.脱脂棉和浓硫酸放在小烧杯中搅拌是因为烧杯比试管散热快,能保证纤维素充分溶解,又不会脱水炭化。
2.在溶有纤维素的硫酸粘液中加水时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能促使纤维素水解。
如果温度不够高,要用灯焰稍加热,使它水解较彻底。
温度升高也容易产生炭化现象,所以稀释后的加热温度要控制好,一旦颜色变得稍深、溶液变透明时,就要及时冷却。
3.在稀释后的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是为了中和硫酸,同时可以根据不再产生二氧化碳气泡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纤维素水解得到的葡萄糖时,硫酸铜溶液要稀,用量要少,否则由于溶液中可能存在未还原的氢氧化铜,加热后会变成黑色的氧化铜而干扰观察。
另外,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要浓一些,用量应过量,使氢氧化铜跟过量氢氧化钠作用而变成铜酸钠(Na2[Cu(OH)4])(天蓝色)。
八、现象分析1.实验步骤2当中“溶液显棕色”原因是纤维素水解基本完全,硫酸浓度逐渐变浓使其碳化。
2.步骤4中在试管壁上可看到一层光亮的银镜。
3.步骤5中可看到溶液里蓝色沉淀变成砖红色沉淀即Cu2O九、文献综述1.题目《纤维素水解的实验改进》⑴作者:王钏(四川省宜宾学院实验中心)⑵实验内容:现行高二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淀粉、纤维素的演示实验7-5(纤维素的水解)中,是用一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放入试管,加入几滴90%的浓硫酸,用玻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
小火微热,使成亮棕色溶液。
稍冷,滴入3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2沉淀,加热煮沸。
按教材上的实验方案操作,前部分水解操作没有问题,后面部分,向亮棕色的溶液中加入CuS04溶液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观察不到蓝色Cu(OH)2沉淀,却看到黑褐色悬浊液(棕色和蓝色混合后成为黑褐色),让学生产生误会。
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能很好地解决这个不足。
实验步骤如下:①亮棕色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6mol/LNaOH中和,使溶液的pH=11~12。
②蒸馏水将中和后的溶液稀释至透明的浅棕色。
③向溶液中滴加几滴2%CuS04溶液,看到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煮沸后蓝色Cu(OH)2沉淀变成红色Cu2O沉淀。
2.题目《纤维素水解实验的改进》⑴作者:陈红(浙江省天台中学)⑵实验内容:现行高级中学课本(选修)中,第87页[实验3一4]需时近20分钟,且成功率低。
实际上,作为演示实验是不适宜的。
有关实验书及杂志,虽然对此实验已进行了多种改进,但加热时间均不少于5分钟。
作为演示实验仍不够理想。
笔者对此实验作了如下改进:把少许脱脂棉或数片滤纸,放入试管底部。
小心地滴加约10滴浓硫酸,迅速用玻璃棒搅拌成无色粘稠液体(若不能全部溶解成液体.可再加适量浓硫酸)再加入5滴蒸馏水,把试管放入沸水、玩中,边加热.边摇动约30秒钟气此时可能呈无色或亮棕色。
取出试管,加入5滴10%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30%NaOH溶液中和,可观察到颜色先变浅,后又突然变深。
继续加少许Na0H。
加热后,即可看到有红色沉淀生成。
⑶改进的特点:①加热时间缩短至30秒,时间利用率大为提高,更适合于作演示实验。
②硫酸铜起到了酸碱指示剂及制取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原料的双重作用,减少了试剂的种数,操作方便。
③成功率高,且现象明显。
④本方法也可作课本第123页学生实验的改进方法。
⑷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①不搓捻的棉花更容易与浓硫酸一起搅成糊状。
②把开水倒入烧杯即可代替沸水浴。
③若冬天做此实验,加热1分钟更好些。
④亮棕色是因部分纤维素碳化造成,无色或亮棕色都不影响实验结果。
⑤过量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⑥碱性环境有利于氧化亚铜的生成。
⑸参考文献:[1]茅树国等主编.中学化学实验大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69[2]金立藩主编.中学化学实验大全(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8[3]化学教育,1995,(7):313.题目《“纤维素水解”实验最佳条件的确定》⑴作者:张忠云(福建龙岩四中)⑵实验内容:人教版选修课本中的演示实验(3-4)步骤中请注意这样几个地方:少许、70%H2SO43~4mL、无色粘稠液体、水浴加热15min、20mL水、用NaOH溶液中和(应用试纸检验)。
①实验条件欠妥当a、为了保证最终能得到红色氧化亚铜沉淀,需要有足够的葡萄糖也就是需要有足够的棉花或碎滤纸,但上述用量偏多。
3~4mL的70%H2SO4、20mL 的稀释水是否过多。
b、水浴的温度如何?加热15min,时间太长,不符合演示实验的要求。
c、用NaOH溶液中和,没有具体浓度,缺乏指导作用。
d、用试纸来检验混合液是否呈碱性,中和过程要边中和边检验,操作时间长。
②对实验条件的讨论已定条件:a、水浴停止时间,以试管内混合物呈浅黄色粘稠液体为准;b、中和所用NaOH溶液,浓度用30%和10%;c、70%H2SO41mL(加稀释用水3mL)(使棉花或滤纸不炭化);d、纤维素水解的产物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药品用量:10%NaOH溶液2mL、10%CuSO4溶液4~5滴、中和后溶液取1mL。
待定条件:a、水浴温度为80℃、70℃、60℃;b、本实验选用1cm2的滤纸片3片、5片、7片;c、用pH试纸或用酚酞为指示剂。
③对实验过程的探讨水浴温度的选定:70℃水解时间为2min,不会炭化,因此水浴温度定为70℃左右为好。
滤纸用量的选定:从药品用量和演示实验要求明显的实验现象,以及用品用量的角度看,取5片较合适。
反应后混合液的中和处理:用酚酞为指示剂向水浴稀释后的混合液中滴加2滴酚酞,然后再用30%的NaOH溶液中和,边加边振荡,当滴加过程中混合液开始出现红色,稍振荡,红色褪去时,可放慢滴加速度,并改用10%NaOH溶液中和至溶液出现红色为止。
此法由于先加指示剂,用溶液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不需要检验,所以中和的速度较快。
这种实验方法较前一种简捷,且符合实验用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演示时间短的要求。
十、文献评价1.该实验主要改进了测定纤维素性质中与Cu(OH)2的反应,为了让学生能明白这个试验过程,不产生误会,作者将这个小的细节进行了改进,可以在课堂中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试验。
2.作者主要将水解部分的加热问题进行了改进,是本身作为一个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时间大为缩短,并且也同时提高了该实验的成功率,这对于进行实验演示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改进方案。
3.该实验改进方案与第二个实验方案的出发点相同:这是一个演示实验。
所以做这也从实验的时间进行了探讨,并且还将温度这一与水解过程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着重的将中和的步骤进行了一个较大的改进,用酚酞来作指示剂,这样可以较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比较准确,还能大大的缩短时间,所以作者的改进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