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留学生汉语杂糅偏误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分析研究及实际生活接触案例,对日韩留学生在句式杂糅的偏误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解析,在总结杂糅偏误产生原因的同时,针对这些偏误提出了一些有效地纠正方案。
关键词:偏误分析;句式杂糅;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214-01一、研究的发展概述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句式杂糅之现象,它的规律又是什么呢?到当前为止,涉及这个领域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也不是十分的成熟。
我翻阅了一系列的资料,发现dulay,burt & krashen和人大教授鲁健骥都是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类型分为误代、误加、遗漏和错序四类,他们都从语法形式上对偏误分类,目前,对偏误分析的研究都按这一模式来进行。
周小兵教授则将杂糅划为了第五种类型,这种分类大大的丰富了偏误分析的实质内涵。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认为,语法偏误中的杂糅错误时而以这种结构出现,时而以那种结构出现,最终是两种结构统统使用了。
在第二语言汉语习得偏误分析中,有一些也触及到了杂糅分析,比如程美珍老师所进行的对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所作的偏误分析等。
上面所赘述的这些个研究成果,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目前在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中,针对日韩留学生的偏误研究还很少,更不要说很深入了。
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较为典型的句式杂糅偏误类型,对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作一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教学建议,希望能对汉语教学工作起到一些有效的帮助。
二、句式杂糅偏误类型(一)举棋不定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说话、写作时由于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杂糅到一起,形成两句混杂。
1、近义词叠用例如:⑴这个青年大约30岁左右。
⑵到本超市购物,每人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
⑶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身边也会常常发生的事情。
例⑴大约和左右,是近义词,在同一个句子中,只能取其一。
例⑵或说“超过50元者”,或说“消费金额50元以上者”。
例⑶“这样的情况”“常常发生的事情”在句子里是两个词组。
他这句话完全没有谓语,原因就是因为情况和事情重复,多出了两个主语,进而造成了没有谓语的状况。
2、搭配不当,概念模糊例如:⑴但是,现在我上了大学三年级学生,慢慢地开始明白她的意思。
⑵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日用品。
⑶我们第一次碰到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见面了。
例⑴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上了大学三年级或者我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我是上了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三者都可以,只是不能放到一起说,宾语过多。
例⑵牙膏、牙刷与日用品之间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
例⑶是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该把“见面了”删去。
3、拼接——两个结构交错在一起例如:⑴多年来,我曾有学习汉语的想法终于实现了。
⑵你是不是学生, 还是社会青年。
例⑴句是“我曾有学习汉语的想法”和“学习汉语的想法终于实现了”的杂糅,可以任选其一。
例⑵句实际上是疑问句的相互糅合。
把正反问“你是不是学生”和选择问“你是学生, 还是社会青年”相混杂。
(二)藕断丝连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1、你知道吗,要学会一门语言是要经过多长时间的努力以后,才能真正掌握。
2、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例1句把“要学会一门语言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和“一门语言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以后,才能真正掌握”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例2句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呢”。
(三)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就另起炉灶,说起不相干的另一句话。
例如:1、这位同学学习汉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因为成绩提高很大。
2、就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言,老师们一年四季埋在作业堆里,太辛苦了。
例1句犯了偷换主语的毛病,这句话的主语是“这位同学”,但“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的原因却是“成绩提高很大”,所以末一句应提前到“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例2句的本意是想说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后半句不承接前面,突然转说老师辛苦,是典型的中途易辙句。
(四)反客为主一句话说了半句,就将半句话中主语以外的成分当作下一句的句子成分,使得后面的内容成为说话的主体。
例如:1、学习汉语的热情是应当加以鼓励,而且必须进行鼓励的。
2、实际上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应该出现,可是在社会上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
3、还不如,当事者同意之下进行“安乐死”是为了解脱死者和家人的痛苦。
例1就上半句说,谁“加以鼓励”,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鼓励的“学习汉语的热情”。
可是下半句的“必须进行鼓励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学习汉语的热情”,而只能是“我们”。
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例2的开头,“出了”和“出现”重复,“出了”多余,应删去。
例3是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了,第二句把第一句的宾语“安乐死”偷换做第二句的主语。
(五)缺少成分1、我今年二十六岁了,依中国风俗习惯看的话,我就得结婚的年龄。
2、而且,利用寒假、暑假进行市场调查。
3、也许这就是父母对孩子,像大海一样总给我一切,可是现在的我没法报答了。
例1“我就得结婚的年龄”缺少谓语,应该改成“我就到了得结婚的年龄”。
例2“利用”前面缺少主语“我”。
例3缺少宾语成分,应该在“报答”后面加上“他们”。
三、偏误成因分析(一)由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够高,在写句子的时候,就喜欢用一句话或较为简单的句子表述,因此造成的偏误比较集中于第一种类型,后几种类型往往是在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两句话合成时,才容易出现的错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留学生在这方面出现的偏误:昆明是一座美丽的春城,比首尔的人活的生活更好。
例句因为不知“活的”中即有“生活”的意思,又加上“生活”二字,显得多余。
(二)由于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表述方法多种多样,同义词、近义词十分丰富。
一方面外国人在写句子时,喜欢加入大量的词藻来修饰句子,常常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同一个意思,另一方面由于汉语知识水平有限,对同义词的相互搭配并不是很了解,汉语的近义词中不管是在词义,还是结构搭配上,都有着细微的差别,而很多留学生没有经过仔细的辨析,日韩留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将掌握的有限的知识简单的堆砌在一起,从而造成了重复累赘的消极作用。
例如:我在校外租住的房子,大约离学校有十公里左右。
例句“大约”与“左右”意思相近,改为“大约离学校有十公里”或者“离学校有十公里左右”。
(三)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积累的汉语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同一个句子,学会了两个结构、两种表达方式,表达时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来说,却因举棋不定而纠缠。
例如:我从妈妈那听到这个故事就惊呆了,因为没想到爸爸受过这么辛苦。
例句中或者说“爸爸受过这么多苦”,或者说“爸爸这么辛苦”,这是属于两种结构混杂,即想说a,又想说b,结果说者绕口,听者别扭。
又如:1、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吸取了这个教训。
2、在外国住在的人都很想自己的国家。
例1句防止这类事故再度发生或者改为使这类事故不再发生。
例2句是由于留学生受“在外国住”和“住在外国”这两个句式的干扰而产生的。
韩国学生之所以在这个句子上出错,是因为在韩语中,“住”后的“在”是一个词缀,表示进行时态,必须放在一起用,因此韩国学生常常会把表示介引处所的介词“在”和表示进行时态的副词“在”混淆起来。
(四)留学生受到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而在韩语里语序却是以sov为主。
在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发现,留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主谓宾搭配不当或者缺失语法成分上面。
语序最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特点。
1、虽然上了三年级,但不太会说话说得流利。
(日本学生)2、我的父母是很普普通通的父母。
(日本学生)3、他早上九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在我们公司里工作。
(日本学生)分析:例1按照汉语的思维,句子的划线部分应该说成:但说话说得不太流利。
然而日语中的“あまり”(不太)是用在动词之前的一个词,这句话在日语里“不太”也应用在“说话”这个动词之前,而且在这里“不太”是起修饰“流利”的作用。
因此,这个句子的错误表明这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句子的含义,直接套用了日语的句型。
例2 普普通通用得不对,可能受日语abab型拟态词的影响,重叠使用。
例如“うろうろ”,是“罗马字”的意思,读成“urouro”,还有“あわててうろうろする”意思是慌得团团转;惊慌失措,都是日语里词语叠用的用法。
例3日语的动词是在句子的末尾体现的,因此这名留学生用日语的思维方式来写中国句子,把“工作”这个动词也放在了末尾,造成了偏误。
又如:“私は学生です”(我是一名学生)这个句子,です是这个句子的动词,因此放在句末。
四、小结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是通过本文的语料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杂糅现象在留学生中,不论是写作上还是在与人的交往中,还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虽然本文着重分析的是日韩留学生的杂糅偏误,但是其方式方法,在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身上同样适用,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错误,又要从教师自身来找原因。
由于受到水平和环境的限制,以上提出的建议只是一些粗略的设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