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重点剖析了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方面的偏误类型。
进而又从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民族文化差异及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偏误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结合语境教学、适当增加结构知识教学、注重文化教学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推进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标签: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但数量多,源远流长,而且应用广泛,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汉语惯用语难学,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外国留学生运用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据此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惯用语偏误类型(一)意义方面的偏误1.理性义偏误1)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1)我想毕业以后赚很多钱,再也不过现在这种打小算盘的生活了。
(2)我们终于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打退堂鼓了。
句(1)中的“打小算盘”一般是用来表示徇私利己,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2)中的“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与所表达的客观事实——“完成工作”不符。
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3)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
“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他人,不明确。
3)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6)老王这个人大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句(5)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与前半句“幸亏你提醒”不一致;句(6)中“大大咧咧”与“爱钻牛角尖”矛盾。
2.色彩义偏误1)褒贬义混淆(7)一年不见,你进步多了,说的比唱的好听。
(8)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两句都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可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和“半瓶醋”都含有“讽刺、挖苦”之义,用在此处不合适。
2)语体色彩不明(9)张经理,您这么爽快就和我们签了合同,真是直肠子,谢谢您的合作!“直肠子”表示人的爽快耿直或者快言快语,但带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在亲密熟识的朋友之间用可能会比较适合,如果在商业谈判中用于对对方的称赞或恭维,恐怕就会适得其反了。
(二)语法方面的偏误1.结构不当1)加字或减字(10)你平时的成绩那么好,这次考试肯定没问题,我敢打一张保票。
(11)他是个热肠,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例(10)中的“打保票”被误加了两个字,例(11)中的“热心肠”被减了一个字。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知道,有些惯用语不能任意增减字符。
2)语序颠倒(12)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可是别尾巴翘。
(13)他脑子挺活的,经常嘴皮子耍。
以上两句都存在语序颠倒错误。
3)用错“活用”(14)我工作没做好,穿老板的小鞋。
“穿小鞋”的常用格式是“某人给某人穿小鞋”或“某人给某人小鞋穿”,主要通过介词引入动作涉及的对象。
留学生把所学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相关成分的格式过度泛化,造成了偏误的出现。
4)生搬硬套(15)我丢面子老师。
留学生没有掌握动宾式惯用语“丢面子”的离合性,只生硬地放在句子中。
2.搭配不当(16)他那脾气你不知道,我不止一次喝过闭门羹。
(17)他刚当上班长,就喜欢围着老师刮耳边风,说其他人坏话。
很多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惯用语时,注意力只集中在某条惯用语上,忽略了惯用语和其他词语的搭配。
上例中,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羹”应该和“喝”搭配,看到“风”就想到了“刮风”,而不知道“吹”可以表示“有意透露信息使人知道”的含义。
(三)语用方面的偏误有的时候,学生如果只了解了惯用语的含义和结构,但不清楚惯用语适用的对象和经常出现的语境,就会出现语用方面的偏误。
(18)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来组织。
(19)他在学校的表现很不好,老师决定炒鱿鱼。
例(18)中,学生想表达“作用大”这层意思,但“半边天”特指妇女作用大,不能用在男人身上;例(19)“炒鱿鱼”指辞退,解雇别人,但一般只用于工作语境中,不对学生使用。
二、惯用语偏误原因浅析(一)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1.在意义上,惯用语具有表里双层性惯用语的含义具有表里双层性,但其整体含义并不是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表层义向深层义的转化。
如“你们两个去看电影吧,我才不想当电灯泡呢”,这个句子中的“电灯泡”就是个惯用语。
从字面上理解“电灯泡”就是照明用具,但是作为惯用语,“电灯泡”在这个句子中是用来比喻不合时宜的第三者,通常是别人约会时请来作陪的人。
以上这个例子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原本字面上的语义衍生出一种新的引申义。
意义上的双层性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没有理解上的困难的,但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道不小的障碍。
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汉语惯用语在语言的表达上显得更为生动形象,但也使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不能通过已知的字面意义正确地推测惯用语的深层含义。
2.在感情色彩上,惯用语具有多样性汉语惯用语大多数带有感情色彩,其中很多都是贬义的,如“耳边风”“喝西北风”“吹牛”“空头支票”“红眼病”“乌鸦嘴”等。
但也有一些是中性的,如“倒插门”“单干户”“打开话匣子”等。
还有少数是褒义的,如“传家宝”“开门红”“爬坡”“打抱不平”等。
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群众口头语言,口语性强,其交际语境一般都是非正式场合。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惯用语或来源于历史文献,或来源于典故传说,或来源于文艺作品。
它们浓缩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
惯用语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常常拿捏不准,造成偏误。
3.在结构方面,惯用语是灵活性与固定性的统一1)惯用语的结构具有灵活性。
惯用语的灵活性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或构成成分上的“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以动宾关系为组合方式的惯用语上。
第一,惯用语中间可以插入成分。
如“哥哥为他背了二十年的黑锅”中的“背黑锅”,“他一来就摆出理论家的架子”中的“摆架子”。
第二,惯用语的语序可以改变。
如“夜车不要开得太晚”中的“开夜车”。
第三,惯用语中有的动词可以更换。
如”拖后腿”中的“拖”可以换成“拉”,“泼冷水”中的“冷”可以换成“凉”。
留学生若不知道某惯用语应该“活用”或者虽知道但不能灵活地变换使用,就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出错。
2)惯用语的结构具有固定性。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惯用语都可以拆开、改换成分或变动语序。
因为惯用语构成成员的结构、数量都是相对稳定的,留学生若把惯用语当作一般词组加以使用,随意改变惯用语的结构,就容易出现偏误。
其次,有些惯用语的结构虽然可以变化,但并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守一定的格式或规则,不能破坏它本身的结构关系。
如“打交道”这个惯用语,如果要“活用”,一般说“打过交道”或“打过几回交道”等,不能说成“打交道过”或“打交道过几回”。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把握惯用语相对复杂的结构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二)文化乃深层次原因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从而影响惯用语的学习。
1.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特有的事物,也会用自己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很多汉语惯用语都涉及汉民族特有的事物,留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些事物没有充分了解而造成了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偏误。
例如,“老油条”这个惯用语,学生如果不了解“油条”要在油锅里经过煎炸翻滚,自然也不能体会到其字面意义背后的比喻义,即比喻处事经验多而油滑的人。
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选择使用不同的喻体,或者虽选择同样的喻体,但表达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如汉语惯用语“吹牛皮”,在英语中用“talk horse”,这和汉民族古代为农耕文化而西方主要为游牧文化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兴旺”,用“红”作语素的词一般都含有“兴旺、发达、顺利、圆满、受欢迎”等意义。
如惯用语中的“开门红”(比喻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取得了显著成绩),“满堂红”(形容全面胜利或处处兴旺)等。
在英语中,“red”不具有汉语“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如“red flag”通常用法中并不是指革命的红旗,而是指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发生事故;“in the red”指(预算或账目中的)赤字。
这类差异很容易引起母语文化负迁移,产生惯用语理解的偏误。
3.不同民族对于所表达的内容持不同的态度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惯用语大都含有贬义:哈巴狗(比喻驯服的奴才),狗腿子(比喻有权势的人的帮凶),狗扯皮(比喻相互之间无原则的争吵),丧家狗(比喻失去依靠无家可归的“小人”)。
西方人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用狗肉非常反感。
“dog”在英语中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中性或褒义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留学生,往往不能将汉语惯用语的表层语义与深层文化语义联系起来,难以认同汉语惯用语的文化语义。
(三)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也是影响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重要因素。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零散、不系统。
长期以来,大家对惯用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惯用语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惯用语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时代性强,更新快,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不适合系统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惯用语时,教师往往用通俗的语言替代,消解了惯用语的重要性及独特作用。
2.惯用语在词汇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只收录了12个惯用语,它们是“出难题、出洋相、打招呼、闹笑话、伤脑筋、有两下子、走后门、走弯路”(丙级词),“爱面子、半边天、大锅饭、铁饭碗”(丁级词)。
其中“铁饭碗”“大锅饭”等惯用语逐渐淡出生活。
笔者翻阅了“对外汉语短期强化系列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材”等一系列对外汉语教科书,发现在初级教程中,几乎没有出现惯用语,在中高级教程中,虽出现惯用语,但所占比例非常小,并且很多惯用语并非在词汇表中正式出现。
原因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大纲和汉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比较重视书面语教学,收录了常用的书面语词汇,忽视了对口语词汇的收录和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