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题目

文学理论题目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从逻辑上对文学类型进行的总体划分,它适合于不同历史刑期的文学形态,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形态。

它们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能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概念来指称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学类型。

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近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使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形态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成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它们较完全地体现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类型特征。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1)现实型文学侧重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

这种意蕴或侧重客观,或侧重主观,但都具有某种超出具体现象、个别事物的抽象性、概括性。

(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

再现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观念、意味。

(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含蓄的。

(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提示:此题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划分研究,指出哪些作品是现实型的,哪些是理想型的,哪些是象征型的,并概述其类型特征。

(2)对某部作品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

如某部作品是象征型的,便对其象征意蕴、暗示手段等进行具体说明。

(3)在与古代、近代、现代文学类型的比较中,探讨当代文学的类型特点。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某些因素,是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多向演变形态。

其主要特征是:(1)主观性。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摹仿、再现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主观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化的、梦幻的现实。

(2)假定性。

它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

作品中充满非常态的变形形象、极度的夸张、朦胧的象征和荒诞的情节等。

5. 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从诗的基本特征可见,它不便于像小说等体裁那样通过较详尽的描写,较长的篇幅去再现客观生活面貌,但它那言简意深的词句、按想象、情感逻辑安排的跳跃性结构和含情蕴意的节奏、韵律.使它更长于直接或含蓄地自由抒发主观情感。

6.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不像小说、戏剧那样可以虚构,但二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

其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抒情与议论。

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散文的真实性更侧重于真实的感受。

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对这些事、景、人的真切情感。

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

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大比重。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相对于诗、散文等文学体裁,小说与剧本都倾向于刘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二者有不同之处: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

它那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

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

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加以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8. 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话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话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话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话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话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

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

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话语。

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于是人人都用,司空见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

文学话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话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话浯,这种话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话语的一大特色。

但阻拒性话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9. 举例说明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举例时最好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必须从中谈出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括,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此真实的生活还真。

这就是文学形象/匿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

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

那么,怎样使它与真实性统一起来呢?这就要假定得合情合理。

所谓“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电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管读者面对着多么荒诞虚妄的文学形象,他都可以用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理”加以衡量,如读者觉得合理,就是真实,否则就是不真实。

当然,“合理”,有时也意味着合乎理想,凡是合乎读者理想的形象,读者也会认可。

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

而合理与佥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

总之文学形象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上实现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一般和个别的统—。

文学形象总是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4)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它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

因此,作品首先要为这种想象提供一种限制性要素,使想象在—定范围,按一定的性质和方向去发展,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确定性的一面;同时,在上述前提条件的制导下,文学作品还必须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可发挥性要素,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的不确定的一而。

文学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也就在这个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回答好文学形象的特征,除了讲清上述理论外,关键在举例说明,例证与论点相互发明,有机统一。

)10.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文学典型有两大审美特征:鲜明的特征性和富于艺术魅力。

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其一是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唯他才有的、能贯串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是反映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等。

文学典型艺术魅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方面是艺术魅力的表现,即一个典型所表现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另一方面是艺术魅力的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具有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

每—点都有它深刻的道理,阐述道理的同时辅以恰当的例证,论述要有血有肉。

关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回答时有三个要点:其一,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其二,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其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总之,回答这一问题,重在揭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举例要恰到好处证明各个论点。

11.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有三个特征:其一,情景交融。

南宋范唏文首先发现丁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元素。

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

其二.虚实相生。

是说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是艺术表达的重心。

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其三,韵味无穷。

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由于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让你咀嚼不尽。

意境的这三种基本特征集中地表达了中华民族抒情文学的审美理想,从而使它具有与典型、意象不同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二者不可代替的人类审美理想的表现形态之一。

12.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一,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20世纪现代振文学艺术也把表达哲理和观念看作是意象创造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这就决定意象从本质上讲,就是“表意之象”。

反之,也就不能称之为意象,更不能称为审美意象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