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含参考答案)2013年颍上一中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6题,第II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14题,第II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俗文化刘志琴①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②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
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
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为政》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
”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③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
”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
”具有习惯性、自发性。
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
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
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逸,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
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④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
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
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
⑤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
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⑥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戍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
……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⑦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
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节选自《礼俗文化的再研究》)1.联系上下文,对第⑥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正逐步取代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干预,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部分。
B.在中国大地上,社会风云的变幻,通常会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反映出来,社会变革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C.清军入关的服装改革、太平军进入南京的“蓄发易服”、戊戌维新的“剪辫、易服”、辛亥革命的“新服制”充分说明中国的思想启蒙必须从生活方式发端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D.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还在发生作用,因此,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必将引领社会思潮的起伏变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③段先总提议论的话题:礼俗文化,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其内涵:作为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植根与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表现为“俗”。
B.第④段承接上文论述“礼”和“俗”的关系,第⑤段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礼俗文化的特点:两者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
C.第⑥⑦两段主要论述礼俗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举大量的实例加以证明。
而且特别强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D.本文采用纵向结构展开议论,首先明确何为礼俗文化,接着阐述礼与俗的关系及礼俗文化的特点,最后论述礼俗文化在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社会思潮起伏的晴雨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主体性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它不仅约束着人们的道德信念,还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需求,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B.在权力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的古代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被管理着和统制着,人们的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金钱的多少。
C.作者认为礼俗文化由“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组成,前者表现为“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部分;后者可表白为“俗”,它植根与民众的生活之中。
D.礼俗就是以礼化俗,它采自风俗反过来又对民间生活进行调试,目的是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
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二者难舍难分。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
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
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
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逊上疏欲击备。
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营,不利。
诸将皆曰:“空杀兵耳。
”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
”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初,孙桓别讨备前锋於夷道,为备所围,求救於逊。
逊曰:“未可。
”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
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
”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
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三国志陆逊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逊开仓谷以振贫民振奋B.顾人不能为耳不过C.此必有谲,且观之欺诈D.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逼迫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陆逊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3分)①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②以火攻拔之③权命逊为大都督④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⑤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逊能体恤百姓。
他在任海昌屯田都尉并兼县令的时候,关注百姓疾苦,并劝督农桑,使百姓得到好处,还主张招募藏匿起来的百姓,认为这样对国家有利。
B.陆逊心胸宽广,不计个人恩怨。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说陆逊非法掠夺百姓,骚扰地方。
但陆逊在孙权面前称赞淳于式是佳吏,孙权对他很赞赏,称他为长者。
C.陆逊作战看的远,战术准。
夷陵之战中,先是识破了刘备的诱敌之计,坚守不战,后来等敌“兵疲意沮”时,“先攻其一营”以试虚实,后用火攻击溃刘备。
D.陆逊对形式的发展有着敏锐的判断力。
当孙桓被刘备的军队包围时,手下诸将主张派兵救援,但陆逊却认为孙桓不值得忧虑。
事后连孙桓也对陆逊佩服有加。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
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分)(3)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