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课流程

备课流程

备课流程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和学生既是备课活动中的研究对象,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对象。

通过备课,可以对这两个教学对象开展比较深入的研究,并达到比较熟悉的程度,从而为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奠定基础。

一.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制定教学目标要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学科课程标准是制订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规定了教学要完成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并对具体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分阶段说明。

因此,教师在新授课前要认真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复习课前除要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外,还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确定复习课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包括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对学情的了解)可以制订教学目标了。

注意: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

不同层次教学目标要求的正确表述,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具有可评价性的行为词,照顾不同学生的基础,明确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学习要求,以便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落实,并引导学生的素质在不同基础上都有一定发展。

这是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二.科学分析教材教材不是许多“信息源”或“知识元”的简单堆积体,内部的结构形态也不会杂乱无章,而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范本。

我们需要对教材这种特点予以充分认识,发挥好其原本就具有的功能。

教材的核心知识。

是指在一个单元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核心知识就是一般被认为属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即教学中必须要落实的基础知识与重要概念。

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中要阅读一些教学参考用书。

这些书一般对教材的编写进行了说明。

这为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进而为实施教学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解读教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掌握教材的特点。

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

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

特别要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吃透教材主要线索,把握知识点纵横联系;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吃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吃透教材的德育因素等。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对全体学生学习和理解起重要作用的部分。

教学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等不易理解或掌握起来有困难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还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来处理教学内容。

在备课中,教师要弄清教学内容中哪些是主要部分,哪些是次要部分,哪些是重点知识。

这样,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一般来说,教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就是教学的重点。

因为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承上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重点必然是教学的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仅是指教材重点。

教学难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也就是单元或课时的知识深浅和技能复杂程度。

一般教材中抽象的、复杂的、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是教材中的难点。

三、客观分析学情对学生整体基础和学生的差异性分析,是学情分析的重点。

学生的基础主要是指学力的基础,包括知识技能、学习习惯与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动力等方面。

从学生的整体基础类型上看,就可以着眼于上述三个方面的理想程度,分出不同组合的不同类型。

如:知识技能掌握较好、习惯方法一般、学习动力却不足的这一类学生,需要在备课时着重在如何培养良好方法与态度方面加大研究,采取措施。

同时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性,需要认真分析研究。

有人将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和差异程度,各分三个等级,组合成九种类型,这不仅是分析学生学习质量的办法,也可作为备课活动中对学情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

注意:教材和学情也是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四、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中一般包括新课引入、新授课(课题探究)、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其中新课引入可以采用复习引入法,也可以采用问题引入法。

如下列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即在对一连串问题的“讨论”与“交流”的探索过程中,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分享”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这与教师单向的“讲授”和“传输”相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环节一:提出问题环节。

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虚拟情境),以新鲜有趣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环节二:问题解决环节。

围绕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来展开,设置合适的台阶,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

环节三:得出结论环节。

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允许不同结论的存在。

环节四:开展评价环节。

通过评价,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不同之处,反思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流动的过程,因此,上述的教学流程不但要从纵向进行设计,还要从横向来思考,即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设计每一环节的教与学双边活动。

在教师活动的设计方面,要考虑设计怎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体现新课导入和教学结尾相呼应;怎样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和指导开展哪些具体的活动,选择哪些教学资源;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进行讲解,设计怎样的问题或练习供学生使用;怎样进行归纳小结,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并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整合与内化;采用怎样的手段来测量或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

在学生活动方面,为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包括阅读什么材料、观察什么实验、完成什么练习、如何进行实验、怎样开展讨论、如何进行自我反馈、如何实现知识迁移等,即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对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教师在设计巩固练习时要逐步改变以知识概念记忆、再现、模仿或重复等传统性的作业面貌。

练习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包括能针对所提供的情景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或者猜想,针对情景的项目任务设计,对一定信息作出合理解释等。

还要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练习,支持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巩固知识。

五、教案在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和设计教学流程后要写出教案。

下列案例给出了几种教案的书写形式,供大家参考。

教案例证1、新授课(1)物理《电阻》教学流程简案(2)数学《函数的奇偶性(一)》●教学目标(1)理解偶函数概念,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掌握偶函数图象性质。

(2)体验由具体到抽象及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3)增强自学能力,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4)增强审美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偶函数概念及掌握偶函数的判定。

难点:偶函数图象性质的证明。

●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计算器、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我们有过许多对“美”的感受。

如“对称美”就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你能举出“对称美”的例子吗?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称美。

教师通过T183 P1us图形计算器进行演示,绘制麦当劳图案(图1),再把图案放置在乎面直角坐标系中(图2)高一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感性认识。

由生活中的“对称美”谈起,并举麦当劳图案作为轴对称的实际例子。

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创设轻松愉快的探索情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有选择地画出学生提出的一些函数的图象,如下图)看来,数学中的对称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同学们谈到的与y轴有对称关系的函数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发现一些性质——“函数的奇偶性”(偶函数)。

(板书课题)境,使学生感兴趣;进而转入对函数解析式及数量规律的研究,强调了感性与理性的对比与融合。

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发现意识和创造力。

自主尝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有目的地自学)(投影仪打出思考问题)1.课本是如何引入偶函数概念的?2.偶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试4.如何证明一个函数是偶函数?看例一.5.偶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征?并加以证明。

6.偶函数的图象特征,有何应用?7.其他问题。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观察,收集反馈信息。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强化自我意识,促进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点拨指导在学生上述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的结论归纳,揭示.偶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两点:1.函数的定义域D关于原点对称是这个函数为偶函数的必要条件,这个命题是隐含在定义之中的。

要引导学生对定义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一个式子都要认真体会和理解它的含义,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数学书籍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这一性质的证明要抓住三个要点:让学生把阅读理解得到的想法提交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方向和深度,适时地作引导和点评。

教师的话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妙,适时到位。

最后对学生通过讨论产生的疑惑要给予解决,融教学内容于解答启迪之中,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体会从个性事物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渗透普遍性蕴于特殊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形成概念和表述概念这一环节,着重渲染定义的发生过程,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巩固练习做练习(1)中1、2两题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选派代表发言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判断函数是偶函数应注意哪些问题?(1)偶函数的定义与特征(2)f(一x):f(x)的含义与“变式”(3)对非偶函数的认识学生集思广益,合作学习。

让学生写解题过程,谈体会。

进一步明确偶函数的本质。

让学生用定义判断,注意解题规范。

回授调节对例②,教师启发学生用丁i计算器显示图形,然后再用定义证明它是偶函数。

进一步探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发现?还有哪些疑问及新的联想。

为更好地揭示定义的内涵,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结合教材例题的典型作用,补充①、②、③小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丁i计算器在解题中的验证和探索功能。

通过创设探索情境,给学生创建自主探索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语文《社戏》一、教学目标品读课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透露的故乡情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