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备课是一个古很老套的话题,但凡有几年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
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
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备课呢?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备学生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上。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通过平时的听课了解,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解学生与研读教材同等重要。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研究一旦确定,相对而言比较稳定,而学生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的人。
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理解来展现的。
通俗地说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台”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教材,而搭台就是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媒介,选用恰当的方法,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建构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组织学生唱戏。
因此,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备课时如何备学生呢,1、全面了解学生。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基本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因素。
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
2、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现在学生学习的渠道多了、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清楚了,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不用教的,学生可能不会。
如果我们按事先设计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不佳。
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就必须把握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力?掌握的程度如何?没有掌握的是哪些?哪些新知识是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的?哪些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播的......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探究的,哪些可以甚至不讲的,从而很好地把握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教学。
3、备学生发展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
因此,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
素质教育首先应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
其次,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强调内化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
4、纵观全班学生,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隐性备课重于显性备课备课切忌拿到教材就急于动笔,边写边想。
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思想上的准备。
认真钻研教材,放飞自己的思想,想的远一点、杂一点没关系,而是着重思考整体的思路和框架。
依托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让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就是我们说的隐性备课。
1、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
写教案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写教案是显性的,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则是隐性的。
我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
2、隐性备课最重要隐性备课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诸于文字。
"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悟性好,花的时间可能短但效率高,反之就会低。
当然,“内功”的修炼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一般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第二步:朗读课文(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
这是针对语文课来说,其实,其他学科也需要理解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
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思考了大致的思路和框架之后,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资料的储备,有利于课堂的拓展延伸,让课堂富有弹性,充满灵气。
发挥资料最大的价值,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3、要思考教法有了思想的准备,资料的储备,教师已具备了驾驭课堂的初步能力,但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不可预知性,面对突发的情况,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去化解,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几种方法,多了解学生。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课文钻研好了,教法也往往随之有了。
隐性实际并不隐形,它是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三、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
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一)看重教材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
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教书的目的而言,教书要育人,不做教书匠;另一层是从育人途径而言,育人要教书,在教书中育人。
因此,必须看重教材,否则,国家就不必编写、审查教材了。
1、教材是新课标的精神体现编者通过教材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通过教材面对学生,架起桥梁。
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化。
2、教材是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与学的依据。
3、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等,都要依据教材这个本来进行)4、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能为怎么教、怎么学提供支架。
虽然教材不能等同备课,却能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支架;虽然教材不能代替教学过程,却能为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提供支架。
(二)看透教材既然教材赋予了我们这么多东西,我们就要在看重教材的同时还要看透教材,做教材的真正主人。
1、举例与范例的观念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他对语文教材看得很透,作为例子,目的是为了学生。
学生不是为教材服务,而是教材为学生服务。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教。
教材是举例,也是范例。
课文都是精选的,例子就是实践,仿例、用例就是积累运用。
2、煤块与煤球观念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系元和课外教学资源,教材犹如"煤块",可以再利用,可变成"煤球'蜂窝煤、煤气…..它是资源,具有弹性,旨在善于开发,综合利用。
看透这一点,就会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驾驭教材。
3、供创与共识观念作品变为教材,性质发生了变化,理解、表达是作者、编者与教者、学者共创的过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有共识也会求异,会有独特的感受,甚至对教材扩展延伸,均是正常的。
看清这一点,对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大有益处。
(三)钻透教材仅仅看透教材是不够的,好要吃透教材。
教材虽然是个例子,却又是凭借,例子是重要的,但看得远还需站得高,有了例子教师更应该钻研例子,例子钻不透,就设计不出好教案,就挖掘不出引起学生兴致地探究点,只是在表面游来游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前提。
拿一篇课文来说,应从几个方面钻研教材。
1、钻"面"要整体把握教材。
不仅要抓住每段的具体内容,而且要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鸟的天堂》全文按时间可分为两部分。
两部分各些什么呢?有的教师这样说:第一天傍晚看到了一棵大榕树,第二天清晨看到无数的鸟。
这种理解将两部分完全割裂开来,文章是整体,各部分有着内在联系。
其实是,树中有鸟,鸟在树上,鸟与树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将鸟与树的亲密关系,才是真正的鸟的天堂,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2、钻"体"以文本为依托,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补充有关资料。
这样钻研,利于课内课外结合,利于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3、钻"点"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
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局部有离不开整体。
所以,从整体中抓局部,从局部中悟整体,应该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钻研教材。
(四)用足教材吃透教材很重要,但不是目的,用好教材才是目的。
如何把看透教材的理念、转化为驾驭教材的操作呢?如何把吃透教材的积淀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呢?仅仅吃透教材是不够的,要让教材为学而用,为教会学生而用。
也就是说,要善于用足教材。
1、品点品味语言的音、形、意、道、境、情……2、扩点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再创造的空间。
空间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找准这个点,进行扩展延伸,省略处求补充,概括出求具体,暗含出求明朗。
如《小马过河》,小马过河后得出结论:河水既不深又不浅。
课文虽然完结了,但事情可以延伸,小马磨完面回来,还要过河,可以与老牛、松鼠有一番对话;小马回到家,也可以像老马汇报自己两次过河的感受。
这都是训练学生理解表达的扩点。
3、疑点李政道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
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和素质。
在何处抓质疑点?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质疑,关键处质疑'疑惑处质疑,无疑处质疑。
学生在质疑时,问题的范围可能深浅不一,我们在备课时要弄清楚层次: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延伸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创见,目的在于鼓励求异,开拓创新的空间。
因此,备课就要抓住疑点,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