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第五章

05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众所周知,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基本上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即使发生公共生活也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在近代乃至我们建国初期,以至改革开放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在特定的范围内,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就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那么,公共生活究竟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自古以来公共生活都具有什么基本特点。

这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提问导入:1、请大家想一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包括哪些场所范围?人们之间又会形成什么关系或角色?人们需要遵守什么行为规范?场所角色行为规范出门上路----------行人----------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乘车------------ 乘客----------顺序上下车,上车买票去商场购物--------顾客----------公平交易,买后付钱去影剧院----------观众----------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2、在公共生活中,你经历过不讲社会公德的事吗?通过上例,我们认识到社会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得遵守其领域的行为规范。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1.私人生活(1)什么是私人生活: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2)私人生活的特点:具有封闭性和隐秘性。

2.公共生活(1)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

(2)公共生活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3)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农业社会(公共生活较大发展)-----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展)以及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不同阶段。

提问:你是如何看待下列两段话:①以追求个人自由为目标的私人意识常常会把个人生活看成是公共生活完全相隔绝的领域,对社会公德及法律规范的介入产生强烈的抵触和提防心理,排斥站在社会普遍价值的立场上对个人生活进行“品头论足”,把“私人生活”完全变成个人自由的标签。

②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私人意识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公共生活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

在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增强公共生活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来发展自己的个性。

结论:第一段中,私人意识同人们的公德意识和公共生活的法律意识的确立和发展相背离。

第二段是理性地对待两者的矛盾,这和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自由不能没有纪律、个性并不排斥共性是同样的道理。

(4)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新兴的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的虚拟世界等。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以往“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与陌生人打交道。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

案例分析大学生张某每逢周末,经常邀请老乡来寝室唱卡拉OK和跳舞至深夜,高兴时常大喊大叫。

周围寝室同学无法正常休息,多次与他交涉无效,张某认为这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

你是怎样认为的?在了解了公共生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后。

我们对于公共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概貌性的了解。

那么我们接着会问一个问题,有了公共生活,是不是需要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呢。

答案是肯定的。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公共秩序1.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2.公共秩序(1)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公共秩序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等。

(3)表演:请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表演,请大家观察、比较表演中的两个场面,指出两个场面说明什么道理?场面(一)教师:“今天下午看电影,请同学们自己到我这里取电影票。

”场面(二)教师:“今天下午看电影,请每组的第一位同学到我这里取全组的电影票,然后按座位顺序发给每一位同学。

”结论:两个场面说明有无要求即行为规范大不一样。

说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说明这个道理的现象,请大家列举。

例如:上学上课遵守时间纪律;体育比赛有赛场规则;食堂就餐要排队买饭等等。

这些现象提示共同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②公共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公共秩序。

学生讨论:无序的教学秩序、交通秩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3.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思考:如何构建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案例讨论:讲文明只为国家形象么?走出国门,国人的许多不文明现象引起当地人的反感。

我们常常从有损国家形象的角度加以提醒。

对此,一些人还是振振有辞:国家形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也顾不了那么多。

我有钱,我出国,怎么自在,怎么舒服,我就怎么样。

事实并非如此。

不文明的举止损害的不仅仅是国家形象,也使许多国人的海外之旅不那么自在,不那么舒服。

据报道,我国派出上百名记者采访德国世界杯,阵容庞大。

然而,少数记者倒卖采访球票,引起国际足联不满,致使中国媒体后来提出的许多采访票申请被拒绝。

结果不少记者无法进入现场,只能在球场外的新闻中心观看大屏幕。

导致正常的工作都没法做了。

出国讲究文明,还包括尊重当地人的习惯和风俗。

有一次,有个仁兄在华盛顿航空博物馆参观。

在电梯上,他看到一位非洲裔小孩的卷发,顿生好奇,便伸手抚弄起来。

他没有注意到,旁边一位女士随即拨通了手机。

走出电梯,在大厅参观不到两分钟,一位警察走来,不由分说将他带走:据事后了解,他被指控企图性骚扰。

等待他的,不仅仅是行程被迫中断,还有警方的讯问,直至官司。

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也是文明的一种体现。

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携带动植物产品入境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可一些中国游客明知故犯——他们想给远在异乡他国的亲友带去国内的土特产品。

结果多数人被查出,情节严重的还被拘押多时。

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并不可取,后果更是得不偿失:有的被罚款,有的受到警告,还有的在再次申请时被拒绝。

去年,许多人到法国巴黎观摩“中国年”活动。

在埃菲尔铁塔上,一群中国游客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地上电梯。

电梯因为超载发出警告声,大家不是谦让着下来几个人,而是你推我搡起哄着让别人下去。

里面的几个外国游客气愤地挤了出来。

我们的同胞不但没有自责,反而哈哈大笑。

超载是很危险的,不为了国家形象,不为了文明,你至少也得考虑考虑自身的安全。

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不仅给自己的出行带来麻烦,还给后来出国的同胞带来许多麻烦。

因为经常携带违禁动植物产品,中国游客在机场办理出入境手续时被要求开箱拆包的几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因为抽烟损坏床单被褥,一些中档饭店不再接待来自中国的旅游团。

至于国家形象,更是因为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受到损害。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讲文明,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和中国人在国外特别引人注目。

而中国出国人数的急剧增加,客观上为他们观察和了解中国提供了机会。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人们突然发现中国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因而也就特别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

这次世界杯期间,也有其他国家的记者倒卖采访票,但他们人数少,国家小,所以媒体并不太在意。

中国记者却格外引人注目。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但近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

发达国家个人举止的文明程度高一些,并不是他们的“人种”好,而是因为他们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

中国经济的发展起步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就慢了一拍。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经济上有条件走出国门时,不经意间许多不文明举止被带到国外。

一些人口袋里钱多了,便觉得了不起,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可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出国的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形象大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海外形象,甚至关系到中国的软实力的消长。

过去,出国多是公事,主办单位通常会进行出国行前教育,介绍当地风俗习惯,提醒出国人员注意文明举止。

现在因私出国占了大多数,特别是出国旅游,参团的多数是普通百姓。

这种介绍与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但许多人觉得,文明不文明,形象不形象,那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

事实说明,即使不从国家形象考虑,举止文明也是确保自己出国旅途顺利和心情愉快的必要条件。

旅行社和其他出国组团单位不妨至少从这个角度入手,为出国人员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案例分析: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

忽然一声沉闷的响声(附近在开山爆破),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面有人喊:“地震了!”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出教室,纷纷冲向楼梯。

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倒下一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一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伤。

社会公共场所靠什么来维持和维护呢?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一)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纪律、道德、法律等)。

(二)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与法律。

(1)两者共同目标是什么?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两者的作用有何不同,只取其一行吗?分析:道德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

法律的作用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广泛,它能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社会生活多方面和人们精神世界,可道德的实践规约作用是弱势和有限的,它作用的方式主要靠社会舆论的褒贬和劝说,依赖良心的自我把持和自由意志的高度自觉,它不像法律有社会强力机构的支撑,有明细精确的条文,有具体而现实的处罚措施。

对于心地善良者,道德会起到巨大的鼓舞与鞭策作用,但对于顽劣不化者,除了言论上的谴责外,还要运用法律来惩罚,因此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法律则以“他律”的形式体现了道德的基本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