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常考简答题(考研和期末考必背)

《药理学》常考简答题(考研和期末考必背)

《药理学》常考简答题(考研和期末考必背)1、简述何谓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答: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性,有些药物具有多方面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此为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的两重性的表现。

2、简述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参数及实际意义。

答:治疗指数TI:LD50/ED50tt值,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数值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最小中毒量LD5/最大治疗量ED95比值。

安全界限:(LD1-ED99/ED99×100%,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3、简述受体的主要特征。

答:敏感性、选择性、饱和性、可逆性。

4、简述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答:不良反应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反应、致畸、致突变、致癌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

5、简述主动转运的特征。

答:需要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耗ATP,分子载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侧转运到较高的一侧,具有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针对载体)。

6、简述简单扩散的基本特征。

答:脂溶性药物跨膜方式,药物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药物进出膜取决于分子型药物的浓度,取决于PH的变化,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出重要,顺浓度差转运,不耗能。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基本特征。

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活性暂消失,呈可逆性结合,是药物的暂时“储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

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有限,可发生两种以上药物竞争结合位点,而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可能导致药物中毒。

8、试述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及竞争性对实际用药的指导意义?答:结合率高的药物在结合部位达到饱合后,如继续稍增药量,就能导致血浆中的自由型药物浓度大增,而引起毒性反应。

如两种药与同一类蛋白质结合,且结合率高低不同,将他们前后服用或同时服用可发生与蛋白质结合的竞争性排挤现象,导致血浆中某一自由型药物的浓度剧增,而发生毒性反应。

9、肝微粒体混合氧化酶的基本特征。

答:非专一性,个体差异大,被诱导,被抑制,食物和药物对酶活性的影响大。

10、简述一级动力学和零级动力学药物转运的规律。

答:⑴一级动力学药物转运规律:单位时间恒比消除,logc-t关系曲线是一直线。

血浆半衰期是一常数,恒速恒量给药,经4~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

⑵零级动力学药物转运规律:单位时间恒量消除,c-t为直线,t1/2不是常数。

11.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及用途:答:⑴药理作用:①腺体:抑制腺体分泌如唾液汗腺,阿托品对胃酸浓度影响较少②眼:扩瞳,眼内压增高。

调节麻痹,使腱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加重青光眼,视远物清楚③平滑肌:松弛平滑肌④心脏:a、双相调节心率,治疗量时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较大剂量加快心率;b、房室传导:加快传导速度;c、血管于血压:治疗量,无显著影响;大剂量,皮肤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出现潮红,温热等症状;d、中枢神经系统:治疗量,轻度兴奋延髓及高级中枢;较大剂量,轻度兴奋延髓大脑;持续大剂量,中枢兴奋转为抑制,由于中枢麻痹和昏迷可致循环和呼吸衰竭。

⑵临床应用:①解除平滑肌痉挛②制止腺体分泌③眼科治疗虹膜晶状体炎,验光配镜④缓慢型心率失常⑤抗感染性休克⑥解救有机磷中毒。

15、苯二氮卓类有何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答:⑴药理作用:①抗焦虑作用:小剂量即可抗焦虑,能显著改善紧张状态,不安激动失眠等症状,选择性作用于调节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

②镇静催眠作用:缩短诱导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时间。

③抗惊阙,抗癫痫作用。

④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缓解骨骼肌痉挛。

⑤其他:影响呼吸功能,慢性肺阻塞疾病患者不能使用,大量抑制心血管,BP 下降,HR下降,较大剂量可引起短暂的记忆丧失。

⑵临床应用:①治疗失眠。

②治疗焦虑(首选)。

③麻醉前给药。

④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给药。

16、简述地西泮的药理作用。

答:①抗焦虑;②抗惊厥和抗癫痫;③小剂量地西泮表现镇静作用,较大剂量产生催眠作用。

④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17、简述加西泮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理学机理。

答:地西泮与其受体结合后,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从而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使cl-内流,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18、比较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差异。

答:为镇静催眠药,均用抗惊阙抗癫痫作用,在作用机制方面,均与CL-通道开放有关;⑴地西泮可选择性抑制边缘系统,用于抗焦虑。

⑵地西泮催眠作用优于苯巴比妥:①不缩短快波睡眠-FWS,停药后无代偿性恶梦增多。

②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③对肝药酶无诱导作用,不加快药物代谢。

④依赖性、戒断症状轻。

⑶苯巴比妥可用于各种类型抗癫痫,而地西泮一般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⑷苯巴比妥可用于静脉麻醉及麻醉前给药,而地西泮不引起麻醉。

⑸地西泮能控制脊髓多突触反射,抑制中间神经元的传递,有中枢性肌肉松驰作用,而苯巴比妥脂溶性较低,中枢作用弱。

19、简述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基础。

答:⑴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抗神经病作用;对正常人有影响;2)镇吐作用;3)降温作用,对正常体温有作用②对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1)扩血管、降压;2)引起口干、便秘、视力模糊;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增加催乳素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也可抑制垂体生长激素分泌;⑵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基础①精神分裂症:小剂量能迅速控制患者兴奋躁动状态,大剂量连续使用能消除患者的幻觉和妄想等症状,使其恢复理智。

②呕吐和顽固性呃逆:小剂量即可对抗DA受体激动药,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神经,但是晕动症无效。

③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降低正常体温。

20、简述氯丙嗪引起帕金森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答: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释放DA对脊髓前触动神经元发挥抑制作用,能胆碱能神经通路对脊髓前角神经元具有兴奋作用,出理条件下,两条通路的功能或两种递质(DA/Ach)处于动态平衡,共同参与机体运动的调节,氯丙嗪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使纹状体DA功能减弱而Ach功能增强所致。

21、简述氯丙嗪主要作用于哪些受体及其产生的相应药理作用。

答:⑴氯丙嗪阻断DA受体,产生以下作用:①阻断中脑一皮层和中脑-边缘系统的Dz样受体,产生抗精神病作用;②阻断黑质一纹状体系统D2受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不良反应;③阻断结节一漏斗系统D2受体,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内分泌激素释放下降;④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产生催吐作用。

⑵氯丙嗪阻断α受体,引起血压下降,致体位性低血压。

⑶氯丙嗪阻断M受体,抗胆碱作用,引起视物模糊,口干,Df便秘,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22、应用氯丙嗪后出现突发性运动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轻和避免?答:⑴原因:突触后膜DA受体长期被抗精神病药阻断,使巴比妥受体数量增加,即向上调节,从而使黑质一纹状体DA功能相对增强。

⑵预防和避免:有预防意识,按疗程治疗,观察变化,可减经症状,改用氯氮平,同时黑质一纹状体,可避免症状。

23、氯丙嗪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哪些?说明其基础及防治措施,并指出禁忌症。

答:⑴不良反应:①常见不良反应: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等);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便秘);α受体阻断症状(鼻塞、血压下直立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静注可致血栓性静脉炎,应稀释后缓慢注射,为防止直立性低血压,注药后应卧床休息2h。

②锥体外系反应:①帕金森综合征。

②静坐不能。

③急性肌张力障碍。

由于氯丙嗪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可通过减少药量、停药来减轻或消除,也可用抗胆碱药来缓解。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

DA受体敏感性增加或反馈性促进突触前膜DA释放增加所致,用抗DA药可减轻此反应③精神异常:一旦发生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④惊厥与癫痫:必要时加用抗癫痫药物。

⑤过敏反应:停药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⑥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反应:①直立性低血压;②高催乳素血症:由于阻断了DA介导的下丘脑催乳素抑制途径,应对症治疗。

⑵禁忌症:癫痫、惊厥史者、青光眼患者、乳腺增生症、乳腺癌患者禁用,冠心病患者慎用24、氯丙嗪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有哪些?发生机制以及可能解救措施?答: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可能出现三种反应:帕金森综合症,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以上三种反应是由于氯丙嗪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D2样受体,使纹状体的DA功能减弱,Ach 的功能相对增强所致,可以通过减少药量,停药来减轻或消除,也可用抗胆碱药来缓解。

25、简述卡比多巴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

答:与左旋多巴合用时,仅抑制外周左旋多巴的脱羟反应,减少外周DA生成,使血中更多的左旋多巴进入中枢,增强疗效。

26、比较氯丙嗪与阿斯匹林对体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答:⑴作用机制不同: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丧失体温调节作用,机体的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阿司匹林则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减少PGs的合成而发挥作用的。

⑵作用特点不同:氯丙嗪在物理降温的配合下不仅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还可以使体温降到正常体温以下,在炎热夏季可以是体温升高;阿司匹林只能使发热的体温降到正常水平,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27、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有哪些?答:⑴药理作用:①抗炎(抑制体内环氧酶COX);②镇痛(抑制PGs合成);③解热(抑制PGs合成);④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小剂量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环氧酶);⑤抗风湿;⑥降低结肠癌风险;⑦抗老年痴呆。

⑵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②加重出血倾向③水杨酸反应④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⑤瑞夷综合征⑥对少数、老年人肾脏有损伤。

28、简述阿司匹林哮喘产生的机制及解救方法。

答:⑴产生机制:阿司匹林抑制了COX,使PGS合成受阻,导致脂氧酶途径生成白三烯增加,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

⑵解救方法:用糖皮质激素解救,使白三烯减少。

29、解释大剂量阿司匹林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凝血作用的影响。

答:血栓素A2能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TXA2合成,此即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的机制。

血管内皮PGI2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大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管PG合成酶,PGI2下降,促凝作用。

30、说明阿司匹林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原因。

答:①药物直接刺激胃黏膜和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导致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厌食较为常见。

②用药剂量大,疗程长时,抑制胃黏膜PGS合成,内源性PGS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易引起胃溃疡、胃出血、诱发或加重溃疡。

31、试述NSAIDS镇痛作用的特点。

答: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合酶(cox),使前列腺素(PGS)合成减少而减轻疼痛。

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有效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32、吗啡的药理作用是什么?答:⑴中枢神经系统:①镇痛作用:最好是用于慢性顿痛,但成瘾性高,不常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