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蓝莓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蓝莓,学名越橘,是越橘蓝果类型品种的总称,属杜鹃花科植物,为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
果实蓝色,近圆形,果肉细腻,甜酸适度,口感好,营养丰富,除含有糖、酸、Vc 外,还含有氨基酸、SOD、熊果甙、黄酮类化合物及Ca、P、Fe、Zn 等,具有抗衰老、抗疲劳、增强心脏功能、明目、抗癌和抗炎等独特功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是集营养价值、医疗价值为一体的高档第三代水果。
1 生产现状
蓝莓原产北美,栽培始于美国,美国、加拿大是目前最大的蓝莓生产国,到20 世纪80 年代已选育出适宜各地栽培的优良品种100 多个。
截至2006 年,全世界蓝莓发展面积已达15 万hm2,年产量24 万t。
我国蓝莓栽培与开发起步较晚,20 世纪80 年代初,吉林、黑龙江省加工企业曾采用野生蓝莓加工果酒、饮料,由于没有稳定的原料供应,未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
自1983 年开始,吉林农业大学先后从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等国引入抗寒、丰产的蓝莓品种70 多个,进行栽培试验和品种筛选。
之后,中国农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沈阳隆迪公司、大连理工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北华大学林学院、大连大学等单位共引进蓝莓栽培品种150 多个。
截止2007 年末,全国蓝莓生产总面积达1 133.3 hm2,大多为幼树期,年产量1 000
t 左右。
1999 年,丹东市高冠蓝莓研究中心开始从事蓝莓品种的引进和栽培试验工作,优选的6 个北高丛蓝莓品种于2006 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1年,丹东市振安区姜惠铁从吉林农业大学引进蓝莓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并成为丹东地区蓝莓新优品种生产示______范基地和优质种苗繁育基地,目前仅生产示范基地面积就达400 hm2。
近年来,丹东市蓝莓发展速度较快,据2008年4月统计,全市蓝莓生产总面积达386.6 hm2,
其中凤城市66.7 hm2、振安区240 hm2、东港市46.6 hm2、宽甸县33.3 hm2。
只有66.7 hm2 进入结果期,2008 年总产量达260 t,按100 元/kg 计算,总产值可突破2600万元。
丹东市蓝莓的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4.11%和26%,已成为我国蓝莓生产的主产区之一。
2 发展蓝莓的优势
2.1 优越的自然条件
丹东位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7.1~8.9 ℃,年降水量880~1 088 mm,年日照时数2 379~2 511 h,无霜期145~180 d,除南部(属半大陆半海洋性气候)外,全市有13.33 万hm2 旱田是微酸性的棕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2%左右,这里森林覆盖率高,松针土、其他植物的腐烂叶片和丰富的草炭土资源,为蓝莓产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2 良好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大连大学已在丹东市振安区、东港市合隆镇建立了蓝莓科研、生产示范基地,为丹东蓝莓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丹东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丹东蓝莓产业的发展,市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已将蓝莓种植业列为振兴丹东农村经济的重点特色产业,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以扶持。
为切实解决蓝莓栽培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由丹东市科技局牵头组织成立丹东蓝莓科技特派团,分别由辽东学院、东港市果树技术推广站、丹东农科院、丹东蔬菜研究所组成4 个分团,负责全市蓝莓的技术工作。
自2003 年开始,东港市果树技术推广站、丹东市农科院,丹东市蔬菜研究所等单位,连续承担了丹东市科技局下达的蓝莓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初步筛选了几个适宜丹东栽培的品种,并在植株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越冬防寒等技术环节的研究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3 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丹东市是全国最大的小浆______果生产基地之一,全市小浆果生产总面积已达到11 053.3 hm2,其中草莓1 万hm2,树莓666.7 hm2,蓝莓386.6 hm2,年产浆果18.7 万t,除鲜果上市外大多在当地进行速冻,少量加工。
据调查,全市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25 家,稍加技术改造即可进行蓝莓的深加工。
可利用现有企业与国外的草莓、树莓等产品出口渠道和相关信息,将
丹东蓝莓打入国际市场。
3 存在的问题
3.1 盲目发展
2009 年1 月近年来,丹东蓝莓鲜果售价一般为100~200 元/kg,且供不应求。
受效益驱动,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投资栽培蓝莓,有的盲目栽培了大量的南高丛类品种,到结果时才发现这些品种抗逆性差,产量低;有的将蓝莓直接定植在未经改良的粘重土壤上,栽后不长或死苗严重,给种植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2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丹东栽培蓝莓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加大了蓝莓的新品种引进试验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力度,但品种数量不多,配套技术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3.3 品种结构不合理
丹东目前栽培的蓝莓大多数为鲜食或鲜食兼加工品种,纯加工类品种只有6.7 hm2,占总栽培面积的1.8%,比例偏低。
3.4 资金投入不足
与栽培其他果树相比,蓝莓栽培是一次性投资较大且高效的种植业。
丹东栽培蓝莓仍需越冬防寒,采取的方式是低龄树采用埋土防寒,而大龄树利用大拱棚上覆盖草苫或遮阳网的防寒措施,若配套大拱棚越冬防寒,666.7 m2 需一次性投资约7 000 元(种苗2000元、大棚材料等5 000 元)。
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
丹东蓝
莓的发展。
3.5 产业化程度低
2008 年,丹东市只有近66.7 hm2 进入初果期,总产量只有260 t,果品主要以鲜果销往国内的大型超市,仅有少量用于加工和出口,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
4 对策
4.1 统筹规划,稳步发展
近年来,丹东市先后多次邀请美国、加拿大等国蓝莓专家以及我国首席蓝莓专家李亚东教授来丹东,就丹东蓝莓产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科学论证,认为丹东市是我国少有的蓝莓适栽区。
辽宁省农委已将丹东市列为蓝莓等小浆果优势栽培区,丹东市政府也将蓝莓生产列为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以扶持。
统筹规划,这是丹东蓝莓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方面,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丹东自然资源条件、投资能力、产业化发展状况等情况综合制定丹东蓝莓总体发展规划和各年度发展计划,做到规划科学,防止出现规模扩张速度与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就是做好丹东蓝莓的栽培区划,受黄海的影响,丹东南部的东港市、振安区和凤城市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也较大,土壤多为棕壤,呈微酸性,是丹东蓝莓的适栽区;凤城北部和宽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极端低温值也较高,是丹东蓝莓栽培
的次适栽区。
在适栽区内可采用温室、塑料大棚和露地3 种栽培形式,品种应以抗寒、优质、高产、易形成花芽的北高丛、半高丛类品种,如‘蓝丰’‘北陆’‘北蓝’‘佰克利’‘斯巴坦’等品种,同时引种其他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对次适栽区,要选择抗寒性好、花芽形成良好的半高丛、矮丛类品种,如‘北陆’‘北蓝’等品种,并可大力发展矮丛加工类蓝莓品种,如‘美登’等。
4.2 加大资金投入
市财政要加大对蓝莓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保证蓝莓科研、推广机构的科研经费,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蓝莓“龙头”企业的建设和有规模蓝莓育苗、生产基地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积极吸纳资金,促进丹东蓝莓相关产业的发展。
4.3 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丹东蓝莓的科研工作起步较晚。
近年来,由丹东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了全市有关科研推广机构,进行蓝莓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后还要在蓝莓新优品种引进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品种资源进行杂交等品种选育工______作,争取尽快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丹东生态特点的新优品种;加强对生产实用技术的研发,在植株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越冬防寒等技术环节上,形成技术体系,为丹东蓝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除聘请国内外专家来丹东讲学指导外,要组织当地科研技术人员,深入蓝莓生产第一代指导生产,切实
解决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点问题。
4.4 调整栽培品种结构
要改变目前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将加工类品种(含鲜食加工)的比例由目前68%调整到80%左右,适当增加加工类品种的生产面积。
4.5 树立品牌意识
丹东蓝莓以其果大、质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我们要在建立丹东蓝莓生产GAP 技术规程和HACCP 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注册“丹东蓝莓”品牌,并将“丹东蓝莓”融入文化元素,利用“丹东丝绸节”等活动展示丹东蓝莓产业和蓝莓制品,不断扩大“丹东蓝莓”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根据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举办“丹东蓝莓节”“蓝莓采摘节”等大型活动,吸纳国内外消费者,拓展“丹东蓝莓”的市场空间。
4.6 加快产业化进程
要充分发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培育和壮大丹东蓝莓“龙头”企业,采用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模式,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不断加快丹东蓝莓的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