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学》模拟试题三 含答案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学》模拟试题三 含答案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学》模拟试题三[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性别、年龄这样的概念,可以用来( )。

A.表示个体的特征 B.作为指标来使用 C.表示总体的特征 D.作为变量来使用 2.下列各项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数的是( )。

A.商品流转次数 B.产品合格率 C.发展速度 D.工人劳动生产率3.在抽样单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整群抽样和其他抽样方法比较抽样误差( )。

A.较大 B.较小 C.相等 D.相反4.已知一时期数列有30年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若采用5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数列有多少年的数据( )。

A. 30B. 28C. 26D. 255.某镇199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万元,2001年增至15600万元,这四年中物价上涨了4%,则商品零售量指数为( )。

A.130%B.104%C.80%D.125%6.假设你在做一个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总体资料未知,比率的总体方差没有以往的数据,也不能根据样本资料计算出来,这时,此方差应取( )。

A.30% B.25% C.40% D.50%7.下列直线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是( )。

A.x y32ˆ+= r=0.88 B.x y54ˆ+= r=0.55 C.x y510ˆ+-= r=-0.90 D.x y90.0100ˆ--= r=-0.83 8.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了( )。

A.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B.相关关系的指标C.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D.序时平均数的代表性指标 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 )。

A.做好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B.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C.注意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与科学性D.应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10.按地理区域划片进行的区域抽样,其抽样方法属于( )。

A.纯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1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于20世纪( )年代。

A.20 B.30 C.40 D.5012.移动平均法可以用来测定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有时时间数列水平可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周期波动。

通常移动的项数为( )。

A.三项B.是周期的整数倍C.五项D.四项*13.商品流转次数指数和商品流转天数指数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者相乘之积( )。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等于0*14.小样本情况下,查t 分布表概率表必须依下式确定相应的自由度:( )。

A.n-1B.n-2C.n-3D.n-预测方程中参数的个数15.使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时,若原数列波动不大,则平滑常数的取值可为:()。

A.0.5B.大于0.1小于等于0.3C.大于等于0.6小于等于0.8D.1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注:题中正确的选项不确定,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是( )。

A.社会现象的同质性B.用组平均数补充总平均数C.用变量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D.极端值的影响E.把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2.加权算术平均数是一种( )。

A.综合指数B.总指数C.个体指数加权的平均数D.质量指标指数E.平均数指数3.抽样调查的特点是( )。

A.以部分推断总体B.按随机原则抽取抽样单位C.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D.抽查调查的目的在于推断有关总体指标E.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4.要增加抽样推断的概率可靠程度,可采用的办法有( )。

A.增加样本数目B.缩小抽样误差范围C.缩小概率度D.增大抽样误差范围E. 增大概率度5.确定直线回归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现象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B.现象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直接相关关系C.相关系数必须等于1D.两变量必须均属于随机变量E.相关数列的项数必须足够多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算术平均数=()。

2.分析的测定季节变动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是()。

3.若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可拟合()方程。

4.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数,一是()。

5.在研究总体分布时,如要确切反映各组频数的实际分布状况,可计算()或标准组距频数。

6.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近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7.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季比率之和应等于()。

8.总体单位是()的承担者。

9.“统计”常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统计工作、一是( )、一是统计学。

10.在研究复杂总体数量总变动时,常用到“同度量因素”作为媒介。

它能解决不同属性变量不能直接相加总的问题,起同度量作用和( )作用。

11.有些标志在总体每个单位上的表现形式都是相同的,这些标志通常称为( )标志。

12社会经济统计中,几何平均法用于计算( )和平均比率。

13.平均数为50,标准差系数为20%,各指标值对数()的标准差为60。

14.统计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综合归纳法和统计推断法。

15.职工实际工资指数=职工平均工资指数×( )。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请在正确的命题后打√,在错误的命题后打×]1.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一致的。

( )2.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 )3.单位成本指标是数量指标。

( )4.派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固定在报告期的水平上的。

( )5.投资额按利润大小分布,一般呈J 型分布。

( )6.对总体而言,无论是否存在变异都有必要进行统计。

( )7.“政治算术学派”在统计史上被称为是有实无名的学派。

( )8.算术平均数的权数,即可用相对数表示,也可用绝对数表示,其结果相同。

( ) 9.在抽样推断中,准确度同概率保证程度是同方向变动的。

( )10.直线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取决于变量所用的计量单位大小。

(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有什么不同? 2.MPS 与SNA 的区别有哪些? 六、计算题(共45分)1.假设某企业规定1997~2001年5年内,劳动生产率应提高50%。

1997年该企业提高了10%,1998年又提高了10%。

要求:(1)1997~2001年后3年中平均每劳动生产率应提高百分之几,方能完成这5年确定的目标?(2)如果按每年提高10%计算,则2005年劳动生产率应提高多少?(5分)2.有某企业职工人数及工资资料如下:人数 平均工资(元)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技工 辅工 300 200 400 600 36000 8000 52000 66000用因素分析法说明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

(8分) 3.某商店有关零售额、库存额资料如下: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零售额(万元) 11.07 11.06 11.50 11.70 12.00 月初库存额(万元) 6.80 6.74 6.70 6.50 6.90 要求:(1)计算第一季度各月商品流转次数和该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2)分析说明第一季度中哪个月的经营状况最好,说明理由。

(5分)4.某罐头厂生产一种净重340克的罐头。

随机取样100罐,查得实际平均净重为338克,标准差为10克。

依据一定的显著系数,将可判断生产线装料设施运行状况。

要求:(1)此显著性检验问题中的第Ⅰ类错误是什么?(2)此显著性检验问题中的第Ⅱ类错误是什么?(3)若决策人将发生第Ⅰ类错误的概率为5%,他根据抽样结果应该否定关于生产正常 的假设吗?(6分)5.设由同一资料计算的以x 为自变量与以y 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x y+=10ˆ与y x 5.05ˆ+=,且∑=100002y n =10,试求回归方程x y +=10ˆ的估计标准误差。

(6分)*6.在总体N(80,220)中随机抽取一容量为100的样本,求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差绝对值小于3.92的概率。

(4分)7.假定根据类型抽样求得下表数字,试用0.9545概率估计总体平均数范围。

(6分) 区域抽取单位标志平均数标准差甲乙60030032362030*8.设某一工厂有A、B和C三个车间生产同一型号的螺钉,每个车间的产量分别占该厂螺钉总产量的比例为25%、35%和40%。

每个车间成品中的次品分别为各车间产量的5%、4%、2%,如果从全厂总产品中抽取一件产品螺钉为次品,问它最有可能是哪个车间生产的?(5分)《统计学》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A2、A3、A4、C5、D6、B7、C8、C9、B 10、D11、B 12、B 13、C 14、D 15、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多选少选不得分)1、ABCDE2、BCE3、ABCD4、ADE5、BE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标志总量/总体总量2、按月(季)平均法(或同期平均法)3、简单线性回归(或二元一次线性回归)4、平均数指数5、次数密度6、5207、400%8、标志9、统计资料10、权数11、不变标志12、平均速度13、-9.16或109.1614、大量观察法15、货币购买力指数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时期指标的特点:①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②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③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

时点指标的特点:①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②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③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

2、(1)核算范围不同:MPS限于物质产品的核算;SNA的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部门。

(2)核算内容不同:MPS主要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适用的实物运动;SNA 除核算货物和服务的实物流量外,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

(3)核算方法不同;MPS主要采用平衡表法;SNA主要采用复式记账法。

六、计算分析题(45分)1、解:(1)设后3年中平均每年应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为P,可完成五年确定的目标(1+10%)(1+10%)(1+P)3=1+50%∴P=7.42%(2)如果按每年提高10%计算则2005年比1997年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为: (1+10%)9-1=135.79% 2、根据要求列表计算如下: 工人 类别工人人数(人) 月工资总额(元) 工资水平(元) 基期 f 0报告期 f 1 基期 x 0f 0 报告期 x 1f 1 x 0f 1 基期 x 0 报告期 x 1 x n 技工 普工300 400 36000 52000 48000 120 130 120 200 600 18000 660005400090 110 90 合计 500100054000118000 102000108118102上表中,x 0=x 0f 0÷f 0 x 1=x 1f 1÷f 1 x 0f 1=x 0·f 1 x n =x 0f 1÷f 1∴108500540000000===∑∑ff x x 11810001180001111===∑∑ff x x102100010200011===∑∑ff x x n①可变组成指数=%3.109108118:010111===∑∑∑∑x x ff x f f x ()元1010811801=-=-X X②固定组成指数=%7.115102118:1110111===∑∑∑∑n x x ff x f f x ()元161021181=-=-n X X③结构影响指数=%4.94108102:0110111===∑∑∑∑x x ff x f f x n ()元61081020-=-=-X X n三者关系为:相对数关系109.3%=115.7%×94.4% 绝对数关系10元=16元+(-6)元分析说明:该企业由于报告期与基期各类工人工资水平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提高了15.7%,每人增加工资16元;又由于工人人数结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下降了5.6%,每人减少工资6元,二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总平均工资提高了9.3%,每人增加工资10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