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300)2016-6-30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2、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3、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4、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5、能较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及交流;6、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1、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者。
2、海外具有同等资质的汉语教师或专业人员。
(二)入学考试考生先报名参加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考试。
统考到达一定分数线以后再进行面试。
考试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汉语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学习年限与模式学习年限:三年。
学习模式:全日制学习。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为第一阶段,公修课、必修课和主要选修课等学位课程都集中在这一学年完成;第二学年为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一些训练课和教学实习。
这个阶段可在有关单位同意的前提下,报名参加外派汉语教学工作的志愿者选拔,到国外实习,未选拔到国外的,也可在国内实习;第三年为第三阶段,主要是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四、课程设置备注:加*号的课程为限选课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其中学位公共课6学分,学位必修课12学分,学位选修课8学分,学位实践课4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修满36学分后即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应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进行选题。
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
论文必须按研究生院规定的程序申请答辩。
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或毕业专业报告、毕业设计)答辩的研究生,经河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
附:主要课程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11_093201学分:2一、课程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任务该课程主要研究汉语教学全过程的规律,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多边性应用学科,是—门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了解对外汉语语音、汉字、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特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法体系;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讲台,胜任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工作。
教学基本任务:介绍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传授汉语教学的基础知识;训练汉语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汉语教学研究的初步知识和能力,能及时化解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能用恰当的方法纠正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偏误。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章“学”与“用”(8学时)第一节输入、输出与互动第二节形式和内容第三节知识和能力第四节目标和过程第二章交际能力和技能类型(8学时)第一节交际能力和交际模式第二节语域和语类第三节语体第四节理解和表达第三章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8学时)第一节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第二节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第三节需求分析和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第四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第四章课程、大纲和模式(8学时)第一节汉语课程设计及教学大纲第二节汉语教学模式的发展第三节技能教学目标分析第四节技能的关联与课型的分合第五章听力教学(6学时)第一节聆听技能分析第二节听力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三节听力教学的原则及方法第四节听力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第六章阅读教学(6学时)第一节阅读技能分析第二节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第三节阅读教学的原则及方法第四节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第七章口语教学(6学时)第一节口语技能分析第二节口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三节口语教学的模式、原则与方法第四节口语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第八章写作教学(6学时)第一节写作技能分析第二节写作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三节写作教学的模式、原则和方法第四节写作教学案例分析与演练第九章不同课型中的语言要素教学(10学时)第一节综合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第二节口语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第三节阅读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第四节听力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第五节写作课中的语言要素教学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四、参考书目:1、吴宗济主编《现代汉语语音概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1。
2、毛世桢《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赵金铭主编《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张静贤《现代汉字教程》,现代出版社,1992。
5、李大遂《简明实用汉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王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7、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1994。
8、赵金铭主编《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10、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1、崔永华主编《词汇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不足之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有时候还表现出某方面知识的欠缺。
改进措施: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改变考核方式,增加课堂讨论的比重,同时多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程英文名称: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11_093202学分:2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该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通过对该领域各流派的客观介绍,使学生能明确掌握关于语言学习的理论,并有意识的运用有关学习者行为理论的原则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独立见解。
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第一语言的功用,中介语及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自然途径,学习者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和假设等。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章概念、现象与问题(2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语言系统第三节二语习得需要解释的现象第四节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章相关领域与研究传统(4学时)第一节二语习得的研究传统第二节一语习得第三节双语习得第四节三语习得第五节继承语习得第六节跨学科性质与理论问题第三章早期研究(2学时)第一节对比分析假说第二节偏误分析假说第三节中介语第四节儿童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第五节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第四章已知语言影响(2学时)第一节一语迁移第二节发生迁移的层面第三节迁移的其他形式第四节中介语迁移第五章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2学时)第一节生成语法理论的语言习得观第二节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异同第三节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第四节屈折形态缺失假说第六章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2学时)第一节儿童一语习得第二节形式与功能第三节欧洲科学基金会研究项目第四节时间性和时体习得第七章中介语加工(2学时)第一节加工理论第二节建构论第三节知识类型第八章语境中的中介语(2学时)第一节语言变异第二节社会互动论第三节交际策略第四节中介语语用第九章输入、输出与互动(2学时)第一节输入与理解第二节互动与反馈第三节互动假说第四节输出假说第十章词汇习得(2学时)第一节词汇知识类型第二节词汇知识的发展第三节偶发式词汇学习第四节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第十一章语言教学(2学时)第一节形式聚焦第二节输入加工教学第三节输入操控与输入强化第四节教学效能第十二章学习者(2学时)第一节情感第二节年龄第三节学能第四节动机第五节个性第六节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第十三章研究方法(2学时)第一节前期准备第二节观察法第三节访谈法第四节问卷调查第十四章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整体上把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重点掌握部分习得研究的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整体把握习得研究的成果,难点是学生领悟习得的理论。
第一节汉语的一些特点第二节语法习得研究第三节非受事宾语句习得研究三、考核成绩分配比例四、参考书目1、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Rod Ellis《牛津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6、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五、课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不足之处: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虽然结合一定的例子,但对一些的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改进措施:增加课前预习活动和课后延伸阅读活动,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效果。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英文名称:Teaching Cases of CLT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11_093203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一学年必修的专业课。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模式、构成、类型、主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与技巧。
使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方法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技能,并使学生在科学、有序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善于发现问题,并具有反思自我教学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掌握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的内容以及讲解和练习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试讲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常见的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讲述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关于课堂教学(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和模式种类,掌握当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及其构成和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