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鹿鸣
饮食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上层社会很多礼 典都有饮食活动,祭祀、农事、飨礼、燕礼、射礼、乡饮酒礼、 聘礼等一系列贵族阶层的礼典都离不开饮食活动,并将饮食活动 礼制化。饮食之礼的作用:一是有维护周代宗法制度的作用,有 助于巩固尊卑有序、贵贱有等的宗法秩序;二是有协调君臣关系、 和睦亲族、强调同族共同利益、加强宗族团结的作用,即“亲亲” 之义;三是体现了周代尊老尚齿的伦理道德。 燕飨之礼是周代饮食之礼的反映,而《诗经》中的燕飨诗正体现 了燕飨之礼。周代贵族的燕飨活动有十分严格的程序和礼仪,有 献、酢、酬一献之礼、“酬”之后主人有物赠宾,叫“酬币”、 行礼时还要用乐等,这在《鹿鸣》诗中都有所反映。 燕飨中奏乐,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周人是非常重视音乐在政治和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的。 《礼记· 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 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 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 相亲,异则相敬。”;“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 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 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
第一章:写主人热情好客,谦和有礼,不仅 琴瑟和鸣,营造出一个非常热烈、友好、欢快的 气氛,还拿出满筐的礼物献给客人。而主人这样 做的目的,是要虚心向嘉宾求教,请他们贡献有 关治国之道的意见。
《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 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 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 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 《礼记· 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 夫为献。”足可为证。 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 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 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 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 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 臣的忠告。
四、《诗经》的艺术特色、地位及影响 艺术特色 1、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以宋朱熹解释最有代表性:“赋者,敷陈其事直言之 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四言一句的句法。 3、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 4、多样的押韵方式。其中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的押韵方式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 押韵方式。 5、语言特色。简洁、朴素、生动。一是对事物有准确精炼的描绘;二是使用朴素生动而 新鲜活泼的日常口语。三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诗经》 中几乎都可找到。 地位及影响: 1、我国古代文学和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开创了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 为“风雅”精神,为后世屈原、汉乐府、建安诗歌、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继承发 扬 2、开辟了抒情言志的道路,我国抒情诗的民族艺术特色由此开始形成。《诗经》除少数 为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此以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3、《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比兴手法在《楚辞》中得 到了极大发展,许多诗人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 比兴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韵味无穷的特点。 4、《诗经》的四言句式,为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 为基本句式的文体继承和发展。
《鹿鸣》赏析 一、燕飨诗与周代礼乐文化 《鹿鸣》选自《诗经· 小雅》,是“小雅”的第一首。这是一首燕飨诗。诗歌 描绘了周天子宴请群臣宾客的热闹场面和祥和气氛,热情赞美了来宾的嘉言 美行,对嘉宾的忠告表示感激,也表现了主人的殷勤好客,体现了君臣和谐 融洽的关系。 燕飨诗产生于西周初期,是周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礼乐文化的反映。 周在灭商建周以后,总结了商灭亡的经验教训,一面继承了商代的种族血缘 统治办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上的转换,正如《诗经》所说,“周虽旧邦,其 命维新。” 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建立。宗法制就是以父子的血缘亲情来维系王 权的威严和稳定的治国制度。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 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西周统治者划 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的嫡长子继天子之位为大宗, 其余庶子被分封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为大宗,其余 庶子为大夫;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成为士, 为小宗。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它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 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加强了王朝与封国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周王朝 的统治。 其次是“制礼作乐”。礼是用来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度和确立上下尊卑等 级关系,一方面表示政治身份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示亲属间行辈的不同和 男女的不同。而乐则是与礼制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是用来调节融洽人际 关系。
二、《鹿鸣》内容分析 《鹿鸣》全诗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结 构,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呦呦鹿鸣[1],食野之苹[2]。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3] 。
[1] 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2] 苹:藾蒿hāo。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 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3]鼓:弹奏。瑟sè: 古代乐器,二十五弦,形似古琴。笙:簧 管乐器,属古八音之一匏类。
《诗经》的定名、编著及流传
原名“诗”或“诗三百”,因汉代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 籍,都奉为经典,作为常法、经典,而 “诗”据说经过孔子删 定过,故称“诗经”,又因“诗”的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 三百”。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 世纪。诗歌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但大部 分不可考。诗歌的收集有周代公卿献诗说、设置采诗官或民间采 定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在祭祀、朝聘、 宴饮等各种场合及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秦 代虽遭受焚毁,但因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 在汉代流传甚广,并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注本,其中鲁诗 为鲁人申培、齐诗为齐人辕固、韩诗为燕人韩婴,这三家诗在西 汉被立为官学,兴盛一时。毛诗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比三家 诗稍晚,西汉时盛行于民间,最终压倒三家诗,东汉以后立为官 学,而三家诗先后亡佚。今天所见《诗经》为“毛诗”版本。
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 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 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 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 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宴饮中的仪 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 诗赞美守礼有序, 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 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诗 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 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 面。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 接反映了周代礼 乐之盛,而且在其他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 的精神。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 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 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周人之“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其形式为各 种“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周制规定,各级贵族祭祀、 用兵、朝聘、宴飨、婚丧,都要遵循严格的合乎其等级 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 下尊卑之别。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 原则;一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周代 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 卑”,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以一 治也” 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 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 恶观念。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
《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根据音乐不同, 《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 三类。风即国风,风是各地方的乐调,是民间土调,国风即各国 的地方乐调。国风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鄘 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guì (郐)、曹、 豳bīn。周南、召南都是南国(洛阳以南至江汉一带)之风,邶、 鄘、卫实际上是卫国一国的民歌,国风的诗歌多在今陕、晋、豫、 冀、鲁及鄂地域,共160篇,豳风全为西周作品,其余少数产生 于西周,大部分为东周作品,写作时间贯穿于《诗经》所反映的 整个时代。雅即正,是周人所认为的正声、雅乐,指朝廷正乐, 是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全是西周作品, 小雅74篇,为西周末至东周初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歌,节 奏舒缓,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为西周前期作品,鲁颂4篇, 商颂5篇,为东周春秋时期作品。 在这三类诗中,以国风、小雅艺术成就突出,而国风是整部 诗集的精华。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周人的历史;●政 治的美刺;●反映农业劳动及劳动者的生活;●战争及徭役;● 真挚的恋歌及婚姻家庭生活。
《鹿鸣》
《诗经 · 小雅》
《诗经》简介
一、介绍《诗经》的几个理由: 1、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诗歌总集。 2、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和 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确定了我国古代诗歌早期最为稳定的诗歌形式-- 四言体。 4、先秦时期北方诗歌的代表文学作品。 5、儒家经典之一,是所说“六经”、“五经”、“十 三经”之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1]。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2]。
[1] 蒿hāo: 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2]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视民不恌[1],君子是则是效[2]。 我有旨酒[3],嘉宾式燕以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