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治疗
(4) 屈曲旋转快速牵引 • 1) 牵引床特点 • 2) 牵引方法 : • 患者俯卧,暴露腰部,治疗参数依据患 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症状、体征 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 • 一般情况腰椎前屈角度10°~16°,
旋转角度12°~ 15°,多向患侧旋转, 或先向患侧再向健侧旋转。
(4) 屈曲旋转快速牵引
• 腰椎滑脱 • 峡部裂 • 腰椎不稳
(三)颈椎牵引
•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康复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 此外,颈椎牵引亦可用于颈椎骨折和脱位的 固定和整复。 • 1、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2、颈椎牵引的作用 • 3、颈椎牵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4、颈椎牵引方法 • 5、颈椎牵引参数的选择 • 6、注意事项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疗法的目的:
• 促进突出的椎间盘还纳? • 减轻对神经组织的压迫,消除炎症。
2、腰椎牵引的作用
• (1)预防、松解神经根粘连 • (2)缓解肌肉痉挛,纠正前屈、侧弯等继发 性腰椎畸形 • (3)增加椎体间距,降低椎间盘内压 • (4)增加后纵韧带张力,促进椎间盘还纳 • (5)增加椎管容积 • (6)增加侧隐窝的面积 • (7)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紊乱
(4) 血管因素及化学因素
•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不能单纯用机械压迫 因素来解释,还有血管因素和化学因素 在起作用,水肿和炎症可引发或加重神 经症状。
2、颈椎牵引的作用
• (1)放松处于痉挛状态的肌肉。
• (2)增大椎间隙,缓解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外 突压力,同时使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外突 组织不同程度的减压。
牵引与牵伸治疗
教学要求:
• 1、掌握牵引的作用机制 • 2、掌握颈椎、腰椎牵引的方法、适应症及禁 忌症、注意事项 • 3、掌握骨折复位牵引、颅骨牵引的注意事项
• 牵引疗法是将外力施加于患者身体一定部位, 通过牵拉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 牵引疗法可用于脊柱和肢体,其中不同关节的 牵引术需按不同关节的结构和生理需要分别设 计和实施。
(一)脊柱牵引疗
• 1、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 2、牵引的作用机制
• 3、脊柱牵引分类
1、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髓核:半流体胶状物,正常状态下能 吸收一定的压力和震荡力 • 椎间盘 纤维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保护 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1、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 脊柱屈曲、侧弯时,椎间盘一部分受到牵 拉(张力),另一部分则受到挤压; • 当脊柱旋转时,椎间盘还会受到剪力。
5、注意事项
• (3) 最好在牵引前或牵引同时进行腰部热疗, 以增强疗效。 • (4) 胸背固定带和骨盆固定带要扎紧,但胸 部固定带不应妨碍患者正常呼吸,同时应注 意不应卡在腋窝,以免引起臂丛神经损伤。 两侧牵引绳应对称,拉紧度一致。 • (5) 高龄或体质虚弱者减轻牵引重量。 • (6) 牵引后应嘱患者继续平卧休息数分钟后 再起身。牵引治疗期间需适当增加卧床休息 时间。
腰椎间盘活动
1、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 椎间盘损伤的主要原因: • 脊柱屈曲加旋转时同时受到张力、压力和剪力 的作用。 • 椎间盘退行性变; • 长时间使脊柱处于某一方向的屈曲位; • 震荡力反复作用于同一椎间盘; • 体重过重 • 均可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于纤维环之外, 从而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临床症状。
• 骨牵引
观察与护理
1.观察肢端血液循环,防止骨筋膜室综合症
若病人肢端疼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 被动活动指(趾)是有剧痛,应及时检查有无局部包扎过 紧、牵引重量过大
பைடு நூலகம்
2.对皮肤牵引的患者,应随时注意胶布或绷
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并及时整理。 3.为保持反牵引,床尾应抬高,一般皮肤牵引抬高10~
15cm,骨牵引抬高20~25cm,而颅骨牵引则抬高床头。
4.保持有效牵引
1)被服、用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习惯 2)牵引绳不可脱离滑轮,牵引绳要与患肢在一条 轴线上。观察 3)在牵引过程中,身体过分的向床头、床尾滑动, 以至头或脚抵住了床头和床尾栏杆,而失去身体 的反牵引作用 。纠正 4)牵引的重量是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放松或 减轻。牵引重量应保持悬空,如坠落在地上或旁 靠床栏上,都会失去牵引作用 。汇报
4、腰椎牵引方法
• 腰椎牵引从较原始的自重牵引逐步发展形 成重锤牵引、动力牵引,分别以自身体重、 外加重力或动力对腰椎施加持续性或间歇 性的牵引力。 • 近年来在水平牵引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成角、 旋转等功能,提高了治疗效果。
古希腊 Hippocrat es进行的牵 引治疗
4、腰椎牵引方法
• • • • (1)自重牵引 (2)骨盆重锤牵引 (3)动力骨盆牵引 (4)屈曲旋转快速牵引
(2) 椎体及其附属结构
• 椎间盘变薄引起颈椎不稳时,其周围韧 带常受异常应力的牵扯,至其附着点损 伤引起骨质增生。 • 椎间隙变狭窄也使后关节与钩椎关节应 力增加,使其受损伤及增生。 • 易发生增生的节段依次为第5,6,4及第7 颈椎椎体。
(3) 颈椎周围组织
• 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可 使得椎管狭窄—压迫脊髓—脊髓型颈椎病。 • 钩椎关节、后关节增生,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 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神经根型颈椎病; • 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椎动脉型颈椎病; • 压迫或刺激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5、注意事项
• (1) 牵引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 患者紧张情绪,嘱咐其牵引时不要屏气 或用力对抗。对进行屈曲旋转快速牵引 者,需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最好与骨科 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以免造成损伤。 • (2) 牵引时患者应取屈髋、屈膝卧位, 以减少腰椎前突,使腰部肌肉放松,腰 椎管截面扩大,利于症状的缓解。
(1) 自重牵引
• 自重牵引就是利用患者自身腰部以下的 体重进行牵引。 • 牵引可选择不同体位进行。 • 1) 坐位自体牵引: • 2) 斜位自重牵引:
(2) 骨盆重锤牵引
• 1) 床上重锤牵引 • 2) 牵引台重锤牵引
1) 床上重锤牵引
1) 床上重锤牵引
• 首次牵引滑轮重量每侧5kg,两侧共10kg; 以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每1~ 3日增加1 ~2kg,最后达到合适的重量。 • 牵引时间首次可定为1h,休息20min后继 续牵引,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延长牵引持续 时间。夜间停止牵引,以利睡眠。 • 此方法适用于需在病房绝对卧床的患者
2、牵引的作用机制
• (1) 减轻椎间盘压力促使髓核不同程 度地回纳,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 (2)解除肌肉痉挛 • (3)促进炎症消退 • (4)解除脊柱小关节负载
3、脊柱牵引分类
• (1) 根据治疗部位可分为:腰椎(骨盆) 牵引、颈椎牵引。 • (2) 根据牵引力的来源可分为:自身体重 牵引、手法牵引、动力牵引。 • (3) 根据牵引时患者的体位可分为:仰卧 位牵引、俯卧位牵引、坐位牵引、半卧位 牵引。
• 脊柱牵引包括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 牵引和用于颈椎病的颈椎牵引。
内容
• • • • 骨科牵引的相关问题 脊柱牵引 腰椎牵引 颈椎牵引 关节牵引 影像学知识
目的和作用
• 骨折、脱位的复位和维持复位后的稳定 • 挛缩畸形肢体的矫正 • 解除肌肉痉挛,消除肢体肿胀,为手法复 位或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2) 牵引台重锤牵引
• 牵引台面可头低脚高倾斜5°。牵引重量越大, 床脚越高,但对头晕等症状的患者则不能将 床脚太高。 • 重锤重量从每侧8kg,两侧共16kg开始,增加 方法同床上重锤牵引 。牵引时间每次 10 ~ 15min。此方法适用于能到治疗室治疗的患者。
(3) 动力骨盆牵引
• 动力骨盆牵引是以电动牵引力替代重锤进行的 腰椎牵引方式,牵引体位同重锤牵引。 • 可做持续牵引或间歇牵引。 • 持续牵引的牵引重量和时间设定同牵引台重锤 牵引。 • 间歇牵引重量可从20~30kg开始逐渐增加至适 当重量,一般以不超过体重为原则。牵引时间 15~20min,间歇时间可在30秒以内进行调节, 例如牵引1min,间歇l0秒。
• (3)开大椎间孔,使椎间孔中的神经根和动、 静脉所受压迫、刺激得以缓解,甚至神经根 袖和关节囊之间的粘连也有可能得以松解。
2、颈椎牵引的作用
• (4) 牵开嵌顿的小关节囊,调整错位关节和 椎体的滑脱及曲度异常。 • (5) 使椎动脉伸展,变通畅。
• (6) 固定、制动,使颈椎骨折、脱位固定和 整复。
1、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1) 颈椎间盘 • (2) 椎体及其附属结构 • (3) 颈椎周围组织 • (4) 血管因素及化学因素
(1) 颈椎间盘
• 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一般在 25 岁以后即开始。 • 髓核脱水变薄,椎间隙变窄,使纤维环及周 围韧带变松弛,颈椎稳定性减弱,更易近一 步劳损及退行性变。 • 纤维环变性及椎间隙狭窄使椎间盘易于向后 方及侧方突出。 • 其中第5,6及节段活动度最大,应力也最集中, 最易受损伤。
(4) 屈曲旋转快速牵引
• 患者俯卧,腰椎前屈, 牵引时除水平牵引外 增加旋转斜搬作用力,牵引在瞬间完成。 • 一方面可减小椎体的生理弯曲,使牵引力与 脊柱轴线趋于一致和相对集中; • 另一方面可使椎管容积增大,椎体后韧带紧 张,同时牵引使椎间盘内压明显减小,此二 力共同作用利于突出物还纳。 • 旋转斜搬可对脊柱产生一个外加的旋转应力, 操作者以手法固定患者患部的上一棘突,使 作用力点集中。
(5)徒手牵引
• 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最好是应用可滑动、分 离的牵引床,以使摩擦阻力最小。 • 治疗师根据患者双髋和双下肢位置的变化而定。 • 患者双下肢伸直、腰椎伸展时,治疗师施力牵 拉患者踝部。 • 患者双髋屈曲90°,腰椎屈曲,患者双下肢悬 挂于治疗师双肩,然后治疗师用双臂绕于患者 双下肢施力。 • 治疗师应用一绕于自身骨盆的环形皮带助力。
• 术者立于患者患侧,用手指或手掌根按压于 患部上一棘突,另一手叠压其上,准备好后, 脚踏控制开关,双手同时下推、旋转、按压。 可重复1~2次。 • 牵引后患者平卧硬板床3天,腰部用腰围制 动,可服消炎止痛药,3天后复诊可配合使 用其他物理疗法或按摩。 • 一般只需牵引1次,若需再次牵引可于1周后 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