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北医学院成教临床本科《诊断学》自学习题

川北医学院成教临床本科《诊断学》自学习题

川北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生自学作业答案《诊断学》第一部分:专科部分一、填空题1.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有 _______ 感染 _ 、 __ 肿瘤 ______ 和 ___ _ 反应性增生____ 。

2. 骨膜增生呈花边型多见于 _______ 慢性感染 _ 疾病。

3. 视诊发现患者甲状腺肿大,触诊发现甲状腺位于胸锁乳突肌以内,则该甲状腺属于 _____ II __ 度肿大。

4. 在 X 线下,使骨质密度减低的基本病变有 ____ _ 骨质疏松 ___ 、 ____ 骨质破坏____ 和 __ 骨质软化 ______ 。

5. 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其附近听到连续的机器样杂音,见于 ___ 动脉导管未闭_____ 疾病。

6. Q-T 间期代表 ____ 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 ____ 所需时间的总和。

7.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 _____ _ 肝掌 __ ,发生机制与 ___ 雌激素灭活减少 _____ 。

8. 扁桃体肿大分为Ⅲ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为 ____ I ____ 度。

9. 确定颈部肿块为甲状腺肿大最主要的特征是 ___ 随吞咽动作向上移动 _____ 。

10. 压迫性肺不张时,语音震颤 ____ 减弱或消失 ____ 。

11. 间停呼吸的特点是 ___ 周期性呼吸暂停 _____ 。

12. 心浊音界外形呈梨形常见于 ___ 二尖瓣狭窄 _____ 。

13. 二尖瓣狭窄时可在 ____ _ 心尖 ___ 部位触到 ____ _ 舒张 ___ 期震颤。

14. 胸骨左缘第 3 、 4 肋间听到叹气样舒张期杂音,杂音沿胸骨下缘至心尖传导,考虑为 _____ 主动脉关闭不全 ___ 。

15. P-R 间期代表 __ 心房除极到心室除极 ______ 时间。

16. 一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也明显减低,考虑最大可能为 __ 再生障碍性 ______ 贫血。

17. 引起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显著降低的疾病是 ____ 结核性脑膜炎 ____ 。

18. 发绀表现在肢体末端,受累部位的皮肤湿冷是为 ___ 淤血性周围性 __ 发绀。

19. 柔韧感 ( 揉面感 ) 是指 ___ 慢性腹膜炎或腹膜增厚 __ 。

20. 瘫痪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其肌力判定为 _ _III ___ 级。

21. 脑膜受刺激除出现颈项强直外,尚可有 ___ 克氏针 _ _ 和 ___ _ 布氏征 _ 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22. 右心房肥大心电图标准是 __ P 波尖而高耸 ___ 。

23. 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定时测血糖和尿糖,观察血糖和尿糖变化,这种试验称为 ____ 糖尿耐量试验 _ 。

24. 脑脊液检查外观明显混浊,静置后出现凝块,见于 _ 化脓性 ____ 脑膜炎;外观微混,呈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见于 ___ 结核性 __ 脑膜炎。

25. ALT 和 AST 增高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疾病、某些药物和骨骼肌损伤。

26. 门诊病历应包括主诉,简明现病史,相关既往史及重点 ________ 个人史 ________ ,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意见。

27. 结膜常见的改变包括:结膜苍白见于 ____ 贫血 ______________ ;结膜发黄见于黄疸。

28.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 P 波规律出现, P — R 间期 _____ _逐渐延长 ____________ ,直至一个 P 波后脱漏一个 QRS 波群。

29.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标志抗体是 _______ 抗核小体 ___________ 抗体。

30. 正常成人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之比为 __ 1:1.5 ____ 。

31. 检查者发出声音时所产生的声波振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检查者可用手触及称之为 ______ 语音震颤。

32. 剑突下搏动且在深吸气时增强提示为 ____ 二尖瓣狭窄伴三尖瓣关闭不全 __ 。

33. 产生第一心音的主要因素是 ____ 瓣膜关闭 __ 引起的振动所致。

34. 胸骨左缘第 3 、 4 肋间听到粗糙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伴收缩期震颤,考虑为___ 室间隔缺损 __ 。

35. 振水音常见于 _____ 幽门梗阻 _( 病 ) 。

二、名词解释1. 心源性哮喘心源性哮喘: 急性左心衰竭时,夜间出现极度呼吸困难、气喘、紫绀、躁动不安、大汗淋漓、两肺哮鸣音、咳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加快等表现,称为“心源性哮喘”。

2. 肺型 P 波与二尖瓣型 P 波肺型 P 波与二尖瓣型 P 波:肺型 P 波,当右心房肥大时,总的除极时间未延长,心电图表现为 P 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 。

二尖瓣型 P 波:左心房肥大时,心电图表现为心房除极时间延长,时限≥0.12s ,P 波增宽,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 ,以Ⅰ、Ⅱ、 aVL 导联明显,又称为“二尖瓣型 P 波”。

3. 板状腹 ( 定义、常见病因 )板状腹 ( 定义、常见病因 ) :指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腹。

常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

4. 闭目难立 (Romberg) 征闭目难立 (Romberg) 征:嘱患者足跟并拢站立,闭目,双手向前平伸,若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提示小脑病变。

如睁眼时能站稳而闭眼时站立不稳,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5. 棒状 (Auer) 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 ,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6. 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临床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混乱。

谵妄可发生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间,也可见于某些药物中毒(如急性酒精中毒)、代谢障碍(如肝性脑病)、循环障碍或中枢神经疾患等。

7. 墨菲 (Murphy) 征阳性指检查者以左手掌放在患者的右肋缘部,用左手拇指置于胆囊点(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用中度压力压迫腹壁,然后嘱患者行深呼吸,深吸气时,发炎的胆囊触及正在加压的大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则为墨菲征阳性,常见于急性胆囊炎患者。

8. 肾性糖尿是指在血糖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肾糖阈的情况下,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减低所引起糖尿的疾病。

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肾性糖尿和继发性肾性糖尿。

9. 隐性黄疸指胆红素在17.1-34.2umol/L (1-2mg/dl )时,临床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

10. 心音分裂指第一心音或第二心音的两个主要成分之间的间距延长,导致听诊闻及心音分裂为两个声音。

11. 牵涉痛指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

例如阑尾炎的早期,疼痛常发生在上腹部或脐周围;心肌缺血或梗塞时常感到心前区、左肩、左臂尺侧或左颈部体表发生疼痛;胆囊疾患时,常在右肩体表发生疼痛等。

12. 颈静脉怒张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不显露,平卧位时稍见充盈,但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 2/3 处,若超过上述水平或半卧位 45 °时,颈静脉充盈、胀大、饱满则称颈静脉怒张,表明静脉压增高,常见于引起右心衰的各种器质性疾病。

13. 振水音在胃内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时,患者仰卧,医生以一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振动胃部,即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亦可将听诊器膜型体件置于上腹部进行听诊。

14.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1 ) P 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 f 波;频率约 350-600 次 / 分;2 )心室率极不规则;3 ) QRS 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 QRS 波群增宽变形。

15 糖尿:当血糖同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时(一般为 8.8mmol/L 或 160mg/dL ),或血糖浓度虽未升高但肾糖阈降低时,导致尿中出现大量葡萄糖。

三、简答题1.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基本图形。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心电图的变化随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发展和恢复而呈现一定演变规律。

根据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时间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近期(亚急性期)和陈旧期。

超急性期(亦称为超急性损伤期):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 T 波,以后迅速出现 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 T 波相连。

急性期:心电图呈动态演变过程。

ST 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心肌坏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 R 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 Q 波或 QS 波; T 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坏死型的 Q 波、损伤型的 ST 段抬高和缺血型的 T 波在此期可同时并存。

近期(亚急性期):此期以坏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

太高的ST 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 T 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 Q 波持续存在。

④陈旧期(愈合期):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 3-6 个月之后或更久, ST 段和 T 波恢复正常或 T 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 Q 波。

2. 简述现病史的主要内容。

现病史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起病情况:患病时间、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病因和诱因。

2)主要症状的特点:包括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以及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3)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主要症状的变化及新近出现的症状。

4)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各伴随症状之间,特别是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记载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阴性资料。

6)诊疗经过:何时、何地就诊,做过何种检查,诊断何病,经过何种治疗,所有药物名称、剂量及效果。

3. 心尖部听到收缩期杂音,如何鉴别为功能性杂音拟或器质性杂音 ?鉴别点生理性器质性年龄儿童、青少年多见不定部位肺动脉瓣区和(或)心尖区不定性质柔和、吹风样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持续时间短促较长、常为全收缩期强度≤2/6 级常≥3/6 级震颤无 3/6 级以上可伴有震颤传导局限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4. 试述引起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可有哪些原因 ?可有以下原因: 1 )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12-36h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 1-2h 内,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却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

4)急性中毒:包括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及生物性中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