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萌芽,演变,成熟的历史,科学技术哲学也不例外。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的,并与近年来学术界崛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型领域——科学技术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科学技术哲学既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范式,又是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行哲学反思。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原本是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尤其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批判的汲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辉煌发展,它被拓展为包括现代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
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
这标志着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真正确立。
其实这些变化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已不单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成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
于是需要我们除了从哲学的视角,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即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转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科学技术化,我们需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考察社会是如何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探索如何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与社会。
那么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呢?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哲学是从哲学的维度上研究科学与技术,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反思。
它从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五个方面为科学技术学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
以上是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讨论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下面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来认识科学技术哲学。
其实在西方是没有科学技术哲学的,西方只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科学哲学,顾名思义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而且在西方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西方科学哲学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不过当时只是作为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包含在一般的哲学体系之中,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在名义上的分离,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才开始出现。
但科学哲学的真正建立是以20世纪2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为标志的。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出现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新历史主义学派造成了西方科学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复兴,给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带来了生机。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哲学是当代一个新兴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学科领域。
它深入探讨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科学,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技术与心理以及技术评估等问题。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哲学承载了中国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任务。
科学技术决定着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影响哲学思潮的变化。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注定是一种综合的研究,它要求在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把握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意识之间的转化机制,那么作为刚刚接触这个专业的我们,该如何学习它呢?或者讲该如何快速的进入学科状态呢?我根据开学这几天的学习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深度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
2,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培养自己的哲学抽象的,思辩的思维方式,养成用唯物的,历史的,有机的科学的思维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3,熟知科学技术发展史,并关注科学技术的研究新动向,新趋势,新领域。
4,尽可能多的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为自己学习本专业建立强而力的科学事实后盾。
5,了解本专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生平,培养自己的科学人文素养。
6,注重写作技巧,养成清晰,缜密的写作思路,扎实自己的文学功底。
展望新世纪,我们科学技术哲学专业除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基本内容,还应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做出诠释,对高科技产业化的运作及其后果也应更为关注。
当代的科学技术哲学应肩负对世界两大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深刻反思和恰当回应,应特别关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科技负面影响,应有对精神层面和生命的安顿问题更多的终极关怀。
任何一门学科的完善,成熟都需要一代代的学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坚定的支持。
希望我能通过学习,更加了解这个专业,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最深层次的素质培养,更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是我刚开学时对本专业的基本认识,在随后的一个月的学习中,通过老师的授课,我更加确实的领悟到学习本专业的意义。
我想在这里重点谈一下,从后现代主义那里得到的启发。
后现代顾名思义,是针对现代而提出来的。
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发端于实用主义,物理主义,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德里达以及其他一些近期的法国思想家。
目前的后现代主义可分为这样三种形态: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由于我目前学习的内容有限,我主要了解一些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或者可以修正的后现代主义的内容。
以罗蒂和霍伊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从哲学层面讨论问题,所探讨的领域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包括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它积极寻求重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积极需求重建一个美好新世界,颇有点乐观主义精神。
正如伯姆教授所说的:“我们必须在现代世界彻底毁灭和人们无能为力之前建立起一个后现代世界。
”也正是这一点,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否定性的或者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区分开;也正是这一点,折射出后现代主义的内在生命力。
人类大规模的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的思潮大约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想想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想一想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病态世界:“土地越来越贫瘠,太空弥漫着烟雾,河流充满着污染”,便会觉得“现代性将使我们以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绝非危言耸听。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的病态不仅表征为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表征为精神文明的衰落,表征为人的心灵被荼毒。
现代性虽然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却也导致了世界的异化,人的异化。
莫诺曾经说过:“与自然环境的破坏相比,精神文明的破坏是一个更阴险,更深层的罪恶。
”正是现代主义导致了这个意义世界的坍塌。
而意义恰是价值的基础。
如果人类只停留在解决科学技术难题的层面上,人类最终会把自己推向一个新的领域的同时,推向一个无穷的深渊,得到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
其实“现代”世界观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它使科学技术和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没有阻止“史无前例的分裂,虚无主义和毁灭的产生”。
正如莫里斯所指出的那样:“现代性导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熵化,经济和技术的混乱以及生态灾难,最终导致精神上的肢解和分裂。
”对整个人类现代社会进行反思,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指出:一,从事实上看,现代科学世界观与人类的整体经验不相符;二,从价值上看,现代世界观即几个世纪以前才开始统治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后果:“从核武器的威胁到有毒化学物质,到饥饿,贫困和环境恶化,到地球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对于人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星球没有丝毫的裨益。
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如此透彻的揭示出现代性及其世界观在社会上和精神上的毁灭,所以它志在“超越这个现代性”。
正是这样的评判和超越,奠定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存在价值。
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特别是对现代科学世界观的批判和我们科学技术哲学所进行的反思和批判不谋而合。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于重新“在整个社会和全体个体意识中建立一个后现代世界”也正是我们科学技术哲学所在进行的对全人类和全中国的终极关怀。
正如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的中文版序言中所说的:“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作的错事,避免现代化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就是“后现代化了。
”超越现代性,意味着超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
而这些现代的“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穷兵黩武的”思想站立的根基就是“祛魅的哲学”――现代哲学。
正是这种“祛魅的哲学”导致了“自然的祛魅”,使得人类认识一切的视角都是站在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使得自然被我们人类剥去了它丰富的属性;使得一切都被我们抽象成为“空洞的实在”。
这是对现代科学观的深入骨髓的认识。
首先,后现代主义认为,由伽利略创始,继而被笛卡尔所完善的分析法是使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动因,也是钳制“自然的返魅”的重量级选手。
作为一种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发展史上的确功不可没,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有限的方法,一旦把它升格为一般的哲学方法,夸大它的适用范围,就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还原论”。
于是,我们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必须尽可能的屏除一切主观意识去追寻构成事物的“终极粒子”,并判定这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判定这个基本粒子代表着存在的本身,它的特性规定了一切事物的特性,并且排除了它存在的精神的位置,于是存在它周围的如色彩,声音,结构,质量这样司空见惯的事物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其次,分析法这样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是机械的,于是由此产生的世界观便是机械的世界观了。
这种世界观尽可能的将世界还原为最基本的要素,并且认为要素彼此之间是独立存在的,而且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机械的简单的推动力。
如果将这种世界观视为唯一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它必然导致今天这样的人类自毁的后果。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机械论世界观的武器就是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
后现代有机论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都是具有哪怕是些许的目的因。
一切事物都是主体,它们都有内在的联系”。
整体主义者认为,“我们之所以对保持一个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健全的生命圈关怀备至,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世界远比一块溶化的岩石更有价值”。
这种使整体主义者认为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一个单个的岩石的观念就是“整体的观念”。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推崇的整体论中所讲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个“流动的整体”,“整体包含于每一个部分之中,部分被展开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