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4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No 14,2006 总第72期 Journal of the Second N orthw est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Gen 1N o 172・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06-07-20作者简介:周震(1970-),男,广东汕头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及符号学研究;丁文英(1969-),女,天津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论套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周 震,丁文英(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 要:套语作为一种公式化的惯用语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曾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套语究竟在二语习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研究者意见不一。
本文通过从套语的概念和研究历史入手,分析了套语在语言习得中的交际、提示、心理和创造等作用,提出了在语言习得中使用套语应遵循的原则,使语言学习者更清楚地认识了套语的作用。
关键词:套语;二语习得;作用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6)04-0128-04一、概念、分类与研究概况套语(for mula 或f or mulaic language ),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语言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或公式化的惯例语,是程式化或现成的语言材料,是一类有限定的话语目的,并具有一定格式的预构性惯用语句。
套语不是根据语法和逻辑临时组织生成的,而是贮存于记忆中并在实际交际中可以复现的程式化言语材料,它是一种不可分析的整体学习语言并运用于特别场合的一些表达形式[1],也称之为语言行为套语(s peech act f or mulae ),如“Hell o,Ho w are you?”“I beg your pardon .”“My Goodness!”;日语中的“こにちは”;德语中的“A lles Guten!”等常用性的话语。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广泛使用套语,但对其分类却没有统一的标准。
Krashen 和Scarcella 将套语分为两种:套语(r outine )和句型(pattern )。
前者指的是整个被记下来的单词串,或通过熟记的语义群(chunks of s peech )而习得的完整话语(whole utterences );后者指的是只能部分分解的单词串,这种单词串往往有一个或几个位置是可以替换不同内容的。
Mey 在语用的层面上将套语分为两大类:意义类(包括问候类、道别类、阐述类、指令类、表达类、宣告类、感叹类、询问类、谚语类)和形式821类(包括封闭型、半开放型、开放型套语)[2](78)。
Becker将英语本族语成人使用的套语分为六类:聚合词(poly words)、限定词组(phrasal constraints)、暗示信息(meta-messages)、句子构造(sen2 tence builders)、情景会话(situati onal utterance)、原始语句(verbati m texts)[3]。
上世纪早期,古典学家Parry和Lord对南斯拉夫史诗的表演传统作了调查,发现吟唱者在长达万余行的史诗中,相当一部分具有紧凑的韵律配合系统,因此认为套语起到了重复与创造的作用,因为套语是在相同韵律作用下表达已知重要概念的一组词。
近30年来,随着话语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套语的研究受到了语言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有了突破性的成就,Verschueren受Austin和Searle的影响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论,Pa wley也就言语行为套语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对语言行为套语特征以及在语言描述中使用它们的最佳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4](84-104)。
除语言学家外,套语还受到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如古典学者和人类学家、哲学家和民俗学家、翻译工作者和语言教师、社会学家和词典学家的关注,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英语套语,取得了不少坚实的成果。
但是套语在语言习得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语言学习中是否应该强调套语的学习?关于这些问题,研究者意见不一,但是套语对语言习得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二、套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一)交际作用 套语与特定语言功能的实现或特定交际目的密切相关,Hakuta注意到, Uguisu如果运用固定规则支配知识,就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套语帮他实现了这些表达。
Ellis 对三位英语为二语的课堂学习者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套语能够满足他们课堂交际的基本要求,英语不仅能在课堂中充当交际手段,而且与具体意义的表达关系密切[5](53-67)。
因此,在许多社交场合中,套语的使用不是为了提供或获取某种新信息,而是以建立和保持某种社交为目的[1]。
学习者在处理语言的运用问题时,自然会想方设法寻求简化手段,如运用套语。
像本族语说话者一样,二语学习者学习套语,不仅因为套语能减缓学习负担,同时又能使交际能力最大化。
也就是说,在面对交际压力和二语规则的匮乏问题时,学习者往往是熟记一些现成的语句以便于构建创造性言语。
另外,一些套语通常蕴含着一定言语群体共有的社会知识和语用知识,是日常交际中不可缺少的言语组成部分,有助于人们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6]。
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一些礼貌用语,有不少是固定式的套语,学习者尤其是自然环境中的儿童学习者,往往只了解其功能,即在何种场合使用何种套语,并不了解其固定的语法规则却能达到交际目的。
在实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如在外教实施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套语有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外教的意图。
所以说,运用一些固定言语类型,向对方提供一些现成的语义群,无疑有助于学习者习得二语,而通过灵活运用套语还可以控制主题,避免会话陷入难堪境地。
从交际目的功能来看,套语可以表达谈话目的、话题内容和会话策略。
(二)提示功能 首先,套语的使用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境又要求使用不同的套语,而语境又涉及到语言的情景、时间、地点、话题、说话方式、语言上下之间的联系、交际人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而另一方面,套语的实质就是把交际常识和经验、心理语言规则等范围内的语言概括化、规律化和结构化,所以套语的选择使用完全可以暗示话语活动的内容和结构,反映话语活动的实施情况。
所以说,套语的使用有助于交际双方预测话语活动的意图,使受话者产生言语意义期待,使受语者对语言的理解产生某种语义先设,从而激活受话者的知识库,使之能够对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以及套语发出之前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正确判断。
比如:“I beg your pardon.”“After you.”另外,套语在话语交际中对语用也起着暗示话语内容及态度的提示作用。
(三)心理作用 套语的使用能够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超越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会一些表达方法,这种省力省时的语言能使学习者产生成就感,在语言学习中建立心理优势,发挥积极的心理语921言作用。
可以这样认为,固定语可充当“可靠岛屿”(islands of reliability),帮助说话人构建和实现言语安排(s peech p lanning)。
言语安排是研究人员在研究学习者程序技能的本质和程度时提出来的,基本有两类现象:临时变量(te mporal variables)和迟疑现象(hesitati on phenomena)。
前者主要有语速(s peech rate,包括停顿时间)、音速(articulati on rate,不包括停顿时间)、停顿时间(pause length)和连续时间(length of run,指停顿之间的音节量);后者主要有填充暂停(filled pauses,如“uh”或“mhm”)、重复(repetiti ons)和纠正(correcti ons)。
Raupach根据一群学法语的德国学生自然表达的语料进行分析,认为套语既充当“填充成份”(fillers),又充当“组织者”(organizers)。
就前者而言,学生依赖诸如“je ne sais pas”(我不知道)语句,“mais”(但然)和“vrai m ent”(确实)等单词填充停顿,这样,学生就有时间做进一步安排了。
“组织者”诸如“je cr ois que?”(我认为)和“on peut?”(也许)等帮助学生构建短语和句子,使正在进行的言语得以继续下去。
这些程式化的语义群为学习者提供“可靠岛屿”,为他们赢得时间解决安排问题。
(四)创造语的基础 创造语(creative s peech)则是第二语言规则(rules)的产物。
Chom sky认为规则是具有“创造性”的[7](78-83),而套语又具有很强的规则特征,所以套语能让二语学习者创造出新的句子。
因此,套语是创造语的基础。
也就是说,学习者会逐渐意识到,起初作为整体理解和使用的话语原来是由一些分立成分(discrete constituents)组成的,这些成分还可以通过种种规则制约(rules bound)方式与其他成分拆分与组合。
1.拆分分析与组合。
套语在二语习得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帮助习得语言进行分析的对象,并作为构建创造性规则的来源正是这些熟记的套语。
Seliger认为,起始阶段通过右脑所学的句型会引起左脑的注意,从而左脑将对其组成成分进行分析[8]。
Ellis以套语“I don’t know.”为例分析这一句式是如何逐渐拆分(unpackaged)而成为一创造性规则系统的。
如:“That one I don’t know.”“I don’t kno w what’s this.”将以上两句套语拆分,使don’t与相似但不同的其他表达语句连用。
如“I don’t understand.”“I don’t like.”使用没有don’t的know:如“I know this.”使用除I以外的主语,如“You don’t know where it is.”进行这样的拆分有个前提,即学习者应在比较中掌握认识哪些部分可以重现,哪些部分不变。
由此,学习者会逐渐发现套语结构中因情境不同而出现的变化,同时也会发现不同套语部分的相似之处。
Ellis将这种比较话语、寻找异同点的过程称作“句型分析”(pattern analysis)策略。
2.熟记与创造。
人们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并非完全把创造性的构造方式作为唯一途径,有时也会先选用强记和模仿的方式,再发展到创造性运用。
语言学习中的强记有两种情况,一是照搬照用现存的句子,一是使用套语,而后者又是根据语言实际需要加以套用。
观察儿童学习英语,我们发现英语能力只处于双词语阶段的儿童有时却能够说出一些更高层次的套语,如“Get out of here.”“Don’t do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