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习目标和要求: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及其特点,明确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发展的历史,分析总结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
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我国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明确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和新特点。
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及其确立的依据,明确基础教育改革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把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调整的趋向。
教学重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1、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界定;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历史考察;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4、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目标;5、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结构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界定1、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担负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教学科目。
(1)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2)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3)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历史考察(1)民主革命时期(清末、民国、民主革命)(2)新中国成立后(初创、加强和发展、严重破坏、恢复和发展、改革时期)(3)改革时期①实验阶段(1985~1992)②调整完善阶段(1992~1994)③总结发展阶段(1994~1999)④新课程改革阶段(1999年至今)4、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①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本课程的核心。
②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
③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2)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②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③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④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⑤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5、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目标(1)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含义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通过完成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而使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把握这一定义,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第二: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
第三: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结构①课程目标的两个层次(总目标、分类目标)②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定位的嬗变①价值取向发生重大转变②目标结构有了新的发展③目标内容有了明显更新6、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结构(1)含义课程结构是指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同一学科或科目中不同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
课程结构应涉及三个层次、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两个方面:①课程结构由多个要素构成②构成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比例、空间、时间)。
(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结构的确立和呈现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结构的确立第一:确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
第二:确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子目标及其优先顺序。
第三: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容进行相关分析。
第四:确定思想政治课程的结构。
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结构的呈现◆就呈现方式来看,主要有描述式方式、数量化方式和应用性方式。
◆就物质载体来看,主要有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案。
(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的调整①调整课程结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三个不合理现象:第一:从课程类型看,呈现单一化现象。
第二:从具体科目看,表现出不平衡性。
第三:从学科内容看,不仅过分注重学科逻辑,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完善,而且繁、难、偏、旧的问题长期没有很好的解决。
※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调整的趋向第一:增强选择性。
第二:提高综合性。
第三:突出基础性。
第四:体现时代性。
第二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概述学习目标和要求:把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含义,正确认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发展历史,明确课程标准演变发展的趋势,总结课程标准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明确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分析的重要性,把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要求,提高课程标准的分析能力,增强课程标准分析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难点:分析课程标准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内容:1、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界定;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历史演变;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4、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界定1、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含义(1)课程标准的含义(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含义(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1、结构不同第二,从性质上看,教学大纲是教学文件,而课程标准是课程文件。
第三:从目标看,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是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
第四:从服务对象看,教学大纲服务于教师的教,而课程标准服务于学生的学。
第五,从作用方式上看,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的规定具体细致,刚性太强,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在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弹性。
第六,从本质特点看,课程标准是以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程目标为中心,体现了“目标导向型”的设计思路,而教学大纲以社会需要(教学目的)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体现了“知识传授型”的设计思路。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1、清末2、“中华民国”时期3、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主要演变情况4、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历史考察的认识与思考(1)课程标准产生于人们规范课程或教育内容的需要。
(2)课程标准文本内容与结构日趋具体化、明细化。
(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规定受国家和社会时局变化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1、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发展为本(2)适应社会发展要求(3)符合基础教育的阶段特点※(1)课程标准作为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都能够达到的,体现出国家对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2)课程标准作为一个标准,只要每一个学生能够基本达到就可以。
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依据(1)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
(3)以新的课程方案为依据。
四、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1)分析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准备的基础。
(2)分析课程标准是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保证。
(3)分析课程标准是科学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2、分析课程标准的方法(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2)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标准与中学德育大纲(4)课程标准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3、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
(2)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解析学习目标和要求:了解现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现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全貌。
结合对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分析,把握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结合对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分析,把握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通过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分析,感受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
教学重点: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建议教学难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内容:1、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3、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思路和内容标准;4、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建议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1、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定义:指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
教育目的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的规定和要求。
培养目标:(二级教育目标)定义: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学制:四年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
符合条件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发教师资格证。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政治学、法学概论、社会学、中国哲学史、国际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与统计、西方哲学史、宗教学、领导科学、东方文化史、现代西方哲学、形式逻辑、科技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概论、美学、文化哲学。
就业前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高等学校和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他们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
但两者在时间性、区域性、概括性方面却有很大区别。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区别:1、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的教育总目标,它一旦提出,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培养目标则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灵活性等特点。
2、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提出的整体教育目标,覆盖面大,包容性强。
培养目标则只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段的具体教育目标,区域性很强。
3、教育目的往往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培养目标在表达上则比较复杂。
定义: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
它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相比在本质内容上也是相同的,都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
但两者在概括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和使用功能方面却有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