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
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能力与方法”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第二条中“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 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 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将第三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 极参与集体生活”等。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 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第四条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 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 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点面结合”—“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 “面”是 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 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 层次不同,螺旋上 升。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二)“课程目标”部分
1、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的解读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 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 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本课程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由小学实施素质 教育的要求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总目标作为一个结构体,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了 规定: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新创 设的课程,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最 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作为国家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在研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 尊重儿童的思想,关注儿童的生活,适应其发 展阶段和认知需求。同时力争使教学内容联系 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产生真实情感和共鸣,使 品德教育真正回归儿童生活。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3)“知识”目标解读 “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 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 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 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 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 容,降低难度,便于教师把握。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成果性目标(需要成果) 体验性目标(只要过程) 创造性目标(还要“留白”)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2.教学目标的内涵与表述
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它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教学评价的依据。表述注意:
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 行为表现——可观察、可测量
行为条件——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 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等 表现程度——至少三分之二学生能达到60分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真正回归儿童生活 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解读
路桥实验小学
李文祥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背景
(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背景 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 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 其中的核心内容
2
3
4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2、《品德与社会》课程分目标解读
在总目标的统领下,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核心,分为“情感、态度、价值 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层面。 (1)“情感与态度”层面目标解读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 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 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修订的主要内容与解读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修订具体涉及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前言” 理念与设计思路部分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 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 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实验稿1条:全面把握教学目标;
◆2011年版第1条强调了“课程目标”和“教 学目标”的关系(3段,407字)
1.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宏观的课程目标(长期目标)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中观的单元目标
微观的教学目标(短期目标)
三类教学结果(目标)
4
控制了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1
强化了中国特色; 突出了时代特征;
2
3
体现了国际视野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10年来,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标对中 小学的品德教育有怎样的影响?您如 何评价课标实验稿的实验情况?
转变观念 深入实践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2) 能力与方法目标层面解读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
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 体生活。
♫♫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定位:中高年级。 定性: 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 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 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
二是从课程类型看,具有综合性。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2、课程理念
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未作大的调整,只对文字做了局部调 整和重新梳理,使之更简洁。如:将“学习做人”改为“学会 做人” ;增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 表 述;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 社会 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使之更符合课程名称,和品德与生活 课 的表述有所区别;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 育的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1)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3)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 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特征;
2
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3
反映时代精神,合理吸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成果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1、课程性质
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良好品德 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
二是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 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 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并从综合性、实践性、 开放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 含义,删除《标准(实验稿)》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重复。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第二,为易于教师理解,清晰了设计中“线 一面-点”的关系以及年级间的递进关系,对 “螺旋上升”的表述做了修改。
第三,删除了课程关系图和结构示意图等,使 之更简洁。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
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修订组收集到的有关实验稿课标的反 馈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此次修订体现了 哪些原则?
1
标准与内容有距离
2
理念变成实践操作策略有一定的难度
3
建议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4
对教师作用及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定位不够清晰。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修改的理由:
◆源自一线教师的困惑; ◆强调所呈现的教学指导建议要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进一步细化了教学中应该把握的内容; ◆为了追求品德与社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 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方式的转变,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 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 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 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
------课标修订组长高峡
开学生“幸福梦”的新征程
修订的内容解读
修订的基本原则
修订的基本思路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
此次修订体现的具体原则是什么?
1 体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性
2
立足课程改革创新 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与原则 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求
3
4 5
贯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原则
开学生“幸福梦”的新征程
课程内容中行为动词的分类与含义 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和行为动词
学习 水平 说明 行为动词
了 解 理 解
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 初步了解、了解,知道等 并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 说出、写出、背诵、选出、举 例说明对象。初步了解,则要求学生 能说出或 例、列举、了解、复述、描述、 写出实例、对象的基本特征。 识别、辨认等属于了解层次的 。 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描述 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不同对象之 间的区别 和联系;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 成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要 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 步分析 所学内容的因果关系、是非曲直、利弊得失、 影响意义,并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 懂得、说明、辨析、列举等; 解释、说明、阐明、分类、归 纳、概述、概括、判断、整理 等属于理解的层次 能够,学会,具备,参与等; 分析、比较、探讨、讨论.、 质疑、总结、评价等属于运用 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