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思想品德课标解读-讲义

小学思想品德课标解读-讲义


实验稿 ➢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 充实教学内容; ➢ 拓展教学空间。
修订稿
➢ 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 标的关系;
➢ 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和提升 学生的生活经验;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 考;
➢ 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 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 与伙伴的合作学习与探究
1 强调发挥群体智慧,共同参与。 2 合作学习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层次 3 关注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避免走过场。
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 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 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 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 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本地学生的现有基础相吻合。把了解 学生作为基础。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地区的学生基础、现 实环境不同,教学目标有所区别。
❖ 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集 中、明确。避免面面俱到,大而空。不同类型的课,目标 有所侧重。
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通过一个个中观、微观教学目标来实现。
课目标
课目标
课目标
课目标
课目标
课目标
课Hale Waihona Puke 标单元目标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年级
年级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具有指导性,决定教学目标的方向,
辐射本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的制定
❖ 制定教学目标要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在整体把握课程目标 的前提下,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和 阶段性。
❖ 从学生发展看,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 与社会的互动中自主建构,自我发展的。
❖ 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看,培养有主见和有独立思考能力 的人是形成创新人格和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自主学习的两种形式 ❖ 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
1 是学生个体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2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 学习的发起者,邀请者。 注意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他所喜欢的学习中来。 ❖ 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要设计富有创造性和思考性的情境活动和探究问题。 ❖ 学习过程的领导者和推进者。
(1)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 欲言,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
(2)给学生以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引导。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并通过恰当的评价 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 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 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 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 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教学建议”( 三)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 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 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 会的认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对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意义的理解
❖ 从学生个体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加工的对象。 作为独立的人,有着独特的生活感受。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 格,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教学活动的适宜和有效性
适宜: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 象和条件选择活动方式。 ❖ 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现实基础相适宜,符合 学生认知基础和现有能力。 ❖ 与本地的实际条件相适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 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吻合
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 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小学思想品德课标解读
精品
品德与生活(2011版)课标:
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 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 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实验稿)课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
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2011版)课标:
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 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开展多样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
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
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教学建议”( 二)
多样的活动类型 ❖ 互动性活动:交流、讨论、辩论、…… ❖ 实践性活动:参观、调查、访问、践行、体验…… ❖ 模拟类活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 操作类活动:小制作、画画、图表及撰写报告…… ❖ 查阅类活动:阅读、查找、搜集资料、多媒体……
谢 谢 大 家!
案例 遵守交通规则靠自觉 1. 态度:初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
代交通意识。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 能力: 通过运用观察、访问等各种办法搜集、整
理关于交通法规、交通事故的信息;初步具有归纳 能力和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 3. 知识: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与小学生关 系密切的交通规则和常识,明确不自觉遵守交通规 则带来的危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教学建议”( 四)
拓展教学时空的概念
❖ 从学习内容的扩展看: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不 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1 每一个地区都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优势。 2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提高对生活 中各种事物的敏感性。 3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去感受、 挖掘、发现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2011版)课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爱亲敬长”“具有中 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能力与方法目标中提出“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 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的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中降低了一部分知识要求。
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修订对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