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新时期中短篇小说
《班主任》刘心武 发表于 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 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 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 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 拉开了人们回顾苦 难的序幕。 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 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 年的纯洁心灵。
3.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 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 "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 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 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 《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 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在他们的作品中,"人"在面对自然、社会、 历史时保持着自觉的、能动的思考,并与所处的 逆境做着顽强的抗争。在这样的主人公身上,体 现着闪光的生命力量和英雄主义精神;阅读这类 作品,往往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动和 精神升华。
背景: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 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 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 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 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代表作: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其中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反响最大
第十一讲:新时期的中短篇小说
1.小说产生的背景p78 2.新时期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
伤痕文学 ——文革结束后国内形成的第一个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一个叫王晓华的女青年,在“文 革”中和被打成“反革命”的母亲决裂,离家出走, 多年来对母亲心存怨恨。八年后,重病的母亲获得 平反,渴望见女儿一面。而当在农村插队的王晓华 终于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 (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
改革文学 背景: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 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 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 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 “改革文学”。 开篇之作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 任记》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划分:“农村题材”、 "城市题材"
伤痕文学形成的标志 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在《文汇报》上的短篇小 说。 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 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 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 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到 了这时,人们才真正理解到,他们确实经历了一 场人为的灾难,他们以往忍受的一切是应该而且 可以打倒、唾弃的,于是他们压抑许久的愤懑便 立时喷涌而出,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 表现出来的时候,便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 潮:"伤痕文学"思潮。
思考题: 1.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哪些文学思潮? 2.“寻根小说”对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与冲击?
2.婚恋主题的开掘 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 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第一类作品或针对影响“爱情”正常发展的 外部阻力进行描写,或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 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写。 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另一类作品则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 问与思考,而且进行这种深层思考的大多是女性 作家的创作如《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张洁著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
先锋文学 背景:如果说,文化寻根派的作家们仍保留着一 份政治、人文理想的话,那么此处我们所要提到 的作家们则公开宣称了文学的“非功利性”,并 刻意追求主观内省式的“唯美主义”的“纯文 学”。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也刻意渲染“丑”,但 这里的美与丑的描写却不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 义的力度,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任。 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中国,在“五四”时期 已有过先例,其结果导致了新文学在中国的全面 确立。 全面确立过程: 七十年代末期 八十年代初开始 1989年之后
八十年代初开始 有一大批作家公开表明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并付诸实践, 虽然由于概念的模糊使将反叛“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 义”与前者混淆起来,但这种努力产生的创作实绩却是不 容否认的。另外,在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中国 环境中,“现代主义”原有的西方形态当然发生了很大的 变形,因而有些人称之为“伪现代派”,并试图以此来否 定“现代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价值--其实是真是伪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是否给中国的文学表现带来了某 种新的、有益的东西。由于这一新的群体在创作上并不完 全契合西方现代派,因而,在我们的教材中以评论界另一 提法名之:“先锋派”。 现代派代表人物及著作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先锋派人物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 苏童、扎西达娃
七十年代末期 文革结束,经历极左年代灾难的人们对沿袭多年的信 仰、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破旧”却未能“立 新”,许多人的生存迷失了确定的依托和方向。 其中"现代主义文学"甚至"后现代主义文学"关于"怀 疑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哲学观念及"神秘"、 "荒诞"、"黑色幽默"等美学风格恰恰契合的一些"文化人" 的彷徨心态。 另一方面,改革中变幻的生活使人们对世界和艺术有 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体验,以往传统的文学模式、表现手法 使许多人感到了表达上的局限,因而开始倾心于现代派中 的"意识流"、"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刻意张扬 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1980,1) 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 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 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 道主义的宣言。 与以后的"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这里谌容 关注的"人"有其特定的社会位置,即主人公代表 了整个中年知识分子阶层。作者的创作目的,是 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 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 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社会 问题小说中的一篇出色作品。
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 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 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社会背景: 首先,是由于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 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其次,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 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 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第三,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许多年轻 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 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 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 陆文夫《美食家》 “寻根小说”对当代小说发展的影响与冲击。p81
背景: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 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 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 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 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代表作: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 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 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 家》等。
1989年之后 先锋派形式方面的探索势头明显减弱,作家们开 始倾心于叙述"历史颓败的故事",而且大多把目 光投放在二、三十年代"中国古代的最后岁月"中。 当然,他们仍然以对主题的独特演绎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他们把小说的背景放在 过去的年代,然而时代的社会特征对于他们似乎 毫无意义,一个相对遥远的时间背景只不过便于 他们更随心所欲地演示所要表达的"现代主义式" 人生态度和认知。有些理论家便将他们创作的小 说划入到"新历史主义"的范畴中去。 代表作:苏童的《妻妾成群》、叶兆言的《枣树 的故事》、格非的《敌人》等,其中余华的《古 典爱情》最具代表性。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
反思文学 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 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 追根溯源,“十七年”的历史事实开始进入作家 们思考的视线之内。这样,在1979年初,许多作 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对建国后干群关系的思 考,如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的 《记忆》、刘真的《黑旗》等。这些作品中往往 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 彩。类似的作品在1979年下半年已经大量涌现, 从而形成了新时期第二个文学思潮:“反思文 学”。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2.婚恋主题的开掘 3.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