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实际上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思维科学、科技社会学、科技方法学、科技伦理学、技术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科学主义(scientism)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哥白尼革命的科学意义:宇宙就不用再有限了,宇宙从此可以是无限的。
在此之前,西方的宇宙是个有限的宇宙,否则天怎么围绕地球每天转一圈?哥白尼革命的哲学意义: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被解放出来,教会的权威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哲学开始和神学走上了决裂。
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
由它所产生的并反过来支持它的主客二分论形上学思维也与它一样命运波舛,成为被指摘的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思想根源。
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系统泛指由一群有关连的个体组成,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
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与人为系统两大类。
科学假说应该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资格。
这里所说的可检验性指的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非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有的假说根据目前的理论水平来看,是可以检验的,但由于技术上的条件尚未具备,检验不能立即实施,所以此假说具有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不具备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消费主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
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它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都是人类成熟心智的有机部分,并不矛盾.前一个是求诸外,后一个是求诸内.人文精神是人类的终极理想和方向.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面前只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科学作为一项发明创造活动,终极目标仍然是为人的.一个是人对外在世界的把握能力,一个是人对内在宇宙的把握能力.他们都是高超的素质.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才能使人的文明走向前进人的身心走向完善.反科技思潮的有哪些基本特点?反科学思潮的如下特征:即主观性和反对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而反对科学存在的合法性。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有哪些从以上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推论出关于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下几条是比较重要的。
①非科学与科学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但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需要把“科学与非科学”和“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区分开来。
科学精神拒绝的是不具备经验证据基础的、超自然的非科学,而不是带有探索性质的科学假说,因此对待非科学应当严格,对待科学假说应该宽容。
②科学理论的形成要经历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对科学家的思维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发现的非理性思维”与“辩护的非理性思维”分别开来(有的哲学家简单地把科学活动分为“发现”与“证明(辩护)”两部分)。
科学精神不拒绝个别科学家某个阶段思维的突发奇想,如鼓励科学家依靠好奇心、直觉等提出原创性问题。
科学精神拒绝的是科学家在假说检验与评价过程的非理性。
③科学理论需要的经验证据必须是有效的,因此既要保证通过自身观测和实验的经验证据是真实可靠的,也要保证采用的权威证据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
科学精神就要求科学家在收集证据时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不仅不能伪造、任意修改经验证据,也要防止因疏忽造成的经验证据失真。
④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和复杂的检验过程,任何科学家不能借助任何非科学的手段(比如媒体、广告、权威人物等)自我或者立即宣称一个科学假说为一个科学理论,这就要求科学家不管为自己的假说辩护还是反驳他人的假说时都要有开放的心态、等待验证的耐心和平等的权利,也就是说科学精神要求科学家坚毅、执著但不固执己见。
⑤在现代大科学时期,一个科学家往往只能完成一个步骤甚至只是一个步骤的一部分,因此科学研究活动提倡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在这个团队中以多种形式(紧密的或松散的、实质的或者虚拟的)尽可能地集合起完成各个步骤所需要的科学家,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科学理论形成的全过程。
关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你怎么认识?《科学人文及其融合》认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必须切实立足于文化与教育领域。
从文化上看,我们有必要从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理解科学与人文这对矛盾。
科学与人文矛盾冲突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科学与人文的横向分离,更为根本的原因是科学和人文同传统文化母体的纵向割裂,使科学与人文失去了一个纵深的历史视野、一个共同的文化根基。
论述科学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
论述经典科学还原论思维方法与当代系统思维方法的差别与联系。
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整体观的综合思维、近现代还原论的分析思维和当代辩证的系统思维三个阶段;与此同步,法的发展也经历了古代诸法一体、近代一体诸法的解体及部门法分立发展以及近现代、当代经济法等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经济法是人们自觉不自觉运用系统思维的必然结果,经济法学的研究必须使用辩证系统观。
科学之为科学的关键判据是什么,如何区分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科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因为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领域日益广泛,科学的作用日益突出。
因此,关于科学的概念,随时都会突破已有的界定。
总体科学一般定义为:科学是具有广泛联系与影响的社会现象和探索客观世界未知本质与规律的特殊社会活动方式,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各种物质及其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动态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具有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
非科学:不具备可检验性特征就不是科学,而是非科学伪科学:特殊的非科学,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探讨反科学思潮的文化根源与社会根源。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增长的极限该书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提出的第一份研究报告。
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来自10个国家的约 30人聚集在罗马猞猁学院,在企业家佩切依博士的资助下,讨论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困境这个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2011年12月,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从古希腊时期起就曾经出现一些零星的思想,而当今进化学绝大部分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主轴,在著《物种起源》时有详细的论述,已为当代生物学的核心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