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1.自然辩证法:2.实物:3.场:4.熵:5.系统:6.科学问题: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
(4分)(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
(6分)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请回答:(1)什么是涨落(4分)(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
2.实物:以间断形式存在的物质形态,包括一切微观粒子、原子、分子、宏观物体、宇观天体和生命物质形态等。
3.场:以连续形式存在的物质形态,包括电磁场、引力场、介子场、辐射场、胶子场等,它是实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传递者。
4.熵:表征系统内混乱(或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当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熵值最大。
5.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6.科学问题: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能得到解决的矛盾。
其要素包括事实基础、理论背景、问题指向、求解目标、求解范围等。
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1)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2)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与复合系统。
(3)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可分为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4)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可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系统。
(5)以人们对系统的认识程度为标准,可分为黑系统、白系统和灰系统。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自然系统运动的状态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两种。
平衡态:自然物质系统内部诸因素的运动相互抵偿、系统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
反之则为非平衡态。
平衡只是运动态的平衡:系统宏观上的平衡是靠系统微观上的运动来维持的,如热力学平衡状态中的分子布朗运动。
平衡与非平衡是相互依存的,是互为条件而存在的。
平衡与非平衡是系统物质发展的必经阶段和重要环节,平衡→非平衡→新的平衡是系统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同点:指出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两种基本状态。
不同点:突然与将然,静态与动态,无序与将序。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①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②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③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④形成新的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
4. 系统自然观。
自然系统是存在与演化的统一,因此系统自然观内在地包含着系统存在观和演化观两个有机关联的层面。
其中,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逻辑起点,系统性是自然界存在方式的反映,层次性是自然系统所固有的层层相包关系的逻辑展开。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从非生命世界到生命世界看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从物质聚集状态看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自然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宇宙万物在基本粒子层次上的统一性;宇宙万物在实物和场两种基本物质形态上的统一性。
自然界存在的系统方式:系统自然观产生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等。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从存在到演化;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系统论包括了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混沌理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
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包括心理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
宇宙中任何事物或事件都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并永远是自然规律的结果,而这种自然规律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揭示的,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切世界的运动都是由确定的规律决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后一定能知道结果。
超越决定论:①混沌理论:非线性确定论方程存在内在随机性;②统计规律:只陈述一个量在各个个别场合中取值的概率分布,只给出数目众多的一类实例中的一个量的平均值;③量子物理学中的非决定论: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是非决定论的,依赖于不确定性原理。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尺度”为“规定性”和“规律性”。
“种的尺度”为客体自身的规律性;“内在尺度”为主体自身的规律性。
(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材料1表达的是近现代“人制天”的关系;材料2表达的是生态时代的“人和天”的关系。
(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材料1主张的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以人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材料2主张的是将人视为与自然平等的存在,否定人类的特殊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核心地位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从征服自然的斗争激发了自然界多次惩罚人类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中,人们终于痛苦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确实构成了一个系统,它理应成为真正和谐统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人类并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牛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如下:1.人口激增;2.自然资源短缺;3.环境污染。
“生态危机”,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①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②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③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④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
(4分)机械决定论:把物质及其机械运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简单的把拉普拉斯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直接推广和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
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以为他们离用物理的和机械的原理去给世界以最后的解释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拉普拉斯甚至以为心灵可以预测自然界的世世代代的进展,只要有了质量和他们的速度就可以了。
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绝对时间与绝对空间论,机械决定论,机械原子论,机械论,量变论。
(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
(6分)两大理论:①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
量子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
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相对论: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
五大模型:粒子物理夸克模型(现代化学),宇宙学大爆炸模型(现代电学),DNA 双螺旋模型(现代生物学),计算机冯•诺依曼模型,地质构造的板块模型。
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请回答:(1)什么是涨落(4分)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
扰动就会使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
(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在非平衡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分叉理论表明,在分化过程中,从原有的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过渡,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或一个极小的区域,在临界点上,系统可能进入多种状态。
具体进入哪种状态,系统沿何种分支向前发展,这是由系统的选择机制和系统外部的条件共同决定。
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创立以前,人类自然观、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技术观形成发展的认识成果,主要包含在古代自然哲学的朴素自然观与欧洲近代前期形成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之中。
<1>古代原始综合的自然哲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朴素的辩证理解。
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认为自然界是其自身存在的根据和变化的原因,整个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之中。
还没有达到对自然界进行解剖和分析的程度,还没有取得足够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