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创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知道,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它只与工作日的长度有关。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无论是从健康角度还是道德角度都已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企业家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求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
而同量生活资料价值的
降低,没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
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
1、协作。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
所谓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2、分工。
有助于生产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分工,分工是协作的基础。
在协作整体中的有效分工,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这种分工的原则,使生产的各个阶段孤立了起来,使各种操作的局部职能独立起来,成了工人的专门职能。
“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以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
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
3、机器和大工业。
影响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
在当今高度发达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劳动资料的变革则无疑更多地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采用。
正是由于机器和大工业广泛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才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
高。
由于劳动手段采用了机器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就使自然力代替了人力,科学代替了纯粹的经验。
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同样又引起了社会劳动组织的变化。
这种“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机器和大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为了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而劳动力全部价值的降低,要靠工人所必需的整个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才能实现。
但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自己的商品便宜的时候,他并不是抱着降低劳动生产力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而是为了取得超额剩余价值,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但是,只要每个资本家都最终促成了这个结果的话,也就促成了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并不能长久保持。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必然迫使他的竞争对手们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
“当竞争使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以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发生变化,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社会价值下降。
一旦这种下降影响到再生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就会下降,结果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相互竞争,争先改进技术和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各自企业的产品变得便宜,最终促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首先,要充分发挥企业之间竞争的作用,促使企业在竞争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不断地节约产品成本,企业不断地改进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提高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其次,把竞争机制与价格机制配合起来发挥功能,政府应该放开对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管制,由市场来调节价格,同时也要加强市场管理,制止价格垄断行为,并对企业生产活动加以引导。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创新
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引出了产品创新的概念。
他指出,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是以提高生产力为基础进行的生产,需要生产出新的消费,并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的范围,带来内生的市场扩张,这不仅是用于购买既有产品的有效需求的增加,还必须有用于购买新产品的有效需求的增加。
因此,要想获得建立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基础上的继续经济增长,就必须有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
我国传统拉动经济的方式主要是靠出口,但是造成了对外部市场的严重依赖性,应该逐渐地把外需为主转为主要由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把产品创新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
求和新的市场,从而推动新的投资,促进经济持续的增长。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家使用雇佣工人进行的协作劳动时,分析了协作在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同时指出协作的优越性是协作本身所具有的,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都是适用的。
因此,这对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产越进步、越社会化,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越发达、越精细、越全面,越需要科学严密的管理。
现代企业必须建立统一的、严密的、高效率的生产指挥系统、分工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成本和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应该鼓励进行科学技术创新。
现代化的机器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只有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依靠各种机器设备与劳动的自然力和生产过程的自然力结合转化为生产力。
随着劳动者科学技术知识的提高,以及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不断地扩大生产资料的规模,并提高其效能,改善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推动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