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孔子世家》。

2. 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3. 了解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

2.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2.如何理解文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吾道非邪?何至于此?”的不同对话。

第一课时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孔子,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

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

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

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

次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

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思考:课文是原文的节选,请概括内容并分层。

3.明确:课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1.适周问礼、2.适齐闻《韶》、3.在鲁学琴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情形。

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三.文本研读第一部分1.文意的了解与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野合祷圩息反有异之为:①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③由是为司空乎: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2. 本段内容: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四.小结五.作业:预习3-5段,疏通课文。

第二课时一.研读文本第二部分:1.文意的了解与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适窃通鼓益数有间志为人远志望羊几辟2.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孔子自周反于鲁”,为何“弟子稍益进焉”?读了这三节文字,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3. 小结: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①孔子适周问礼: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③孔子在鲁学琴:“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4.相关链接柔者长存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说什吗?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柔者长存。

二.研读文本第三部分:1.文意的了解与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2.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①“子路愠”“子贡色作”反映了什么问题?孔子的表现和回答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②孔子为何要问子路与子贡同样的问题?对于他们的回答孔子为何要予以批评?③颜回的回答为何令老师特别欣慰?3.小结:孔子被困陈蔡之间: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

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

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

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

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

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4.相关链接别太认真话说春秋战国时,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饿得要死。

得知附近有家餐馆,孔子就让弟子仲由去找点吃的。

不想,那掌柜的见圣人门徒来,狂言道:“我写个字,你若认识,就免费招待,包吃包喝。

”然后写了一个“真”字。

仲由一看不禁乐了:这不过一个“真”字,有何难的?谁知那掌柜的听了,竟骂圣人的门徒为白痴,还令手下人将仲由乱棒打出。

学生逃回,向老师禀告一切,孔子便出了面。

掌柜的也太小看圣人,仍写一“真”字考孔老先生。

圣人一看说:“这是‘直八’。

”那个掌柜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学问大得可怕。

”一顿酒足饭饱,仲由忍不住问老师:\”明明是真字,你怎么认\’直八\’?\”圣人长叹一声:“不能认‘真’的地方,你偏要认‘真’,只有活活饿死眼见不为实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发现仲由不是讨饭的料,就叫颜回去讨饭。

结果颜回饭讨不着,讨了点米回来。

于是就回到孔子避难的破庙里给孔子煮稀饭吃。

在颜回煮稀饭的时候,孔子偷偷地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颜回用勺子刮了点稀饭往自己嘴巴里送。

孔子心想,颜回这个贱人,一直以来看错他了,他居然自己先偷吃独食。

但孔子毕竟是圣人,也不好意思当场揭发他,以免尴尬。

孔子等了好久,颜回终于把煮好的稀饭端上来了。

此时,孔子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还是装作正经地说,还是先用它祭祀吧。

颜回连忙拒绝说:“不可以,这个稀饭不太干净,煮饭的时候掉进去很多脏的东西。

”孔子朝碗里看了下:“哪里有什么脏的东西?”颜回答道:“我把它刮出来了,又怕浪费,就自己吃掉了。

”贤者回也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一点心得: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的心里也应该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我们又会越来越不满了,因为我们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

在这里,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坚定信念,淡泊物质追求,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青蛙爬铁塔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到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

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大家都很受这个理想感召,说爬呀爬呀,于是大家呼朋唤友开始爬了。

爬着爬着,便都气喘吁吁了,又有太阳晒,就开始有人怀疑,有人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吗去啊,为什么要爬啊,这是谁说的啊。

说着说着,有一个停下来就有三个停下来,就有五个停下来,就有十个停下来,逐渐逐渐,大家不仅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吗呀。

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呀,有一只最小的青蛙它还在爬。

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点一点的往上爬,后来大家瞠目结舌,都不说话了就看着它爬。

终于看着它以缓慢的速度到达了塔尖。

等到它下来以后,大家都敬佩得不得了,就上去问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它终于上去了。

听了这只小青蛙的回答,大家恍然大悟。

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

它当时只看到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在那儿晃晃悠悠在那爬呀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

一点心得: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