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烃类热裂解
2020/3/2
24
3.1 热裂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3.1.3 裂解原料性质及评价
2020/3/2
25
裂解原料性质及评价
➢ 族组成---PONA值 ➢ 氢含量 ➢ 特性因数 ➢ 芳烃指数
2020/3/2
26
族组成-PONA值
∆ 适用于表征石脑油、轻柴油等轻质馏分油
烷烃P (paraffin)
烯烃O (olefin)
47
石脑油裂解时乙烯收率与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关系
高温-短停留时间 最佳组合
2020/3/2
48
温度-停留时间效应对石脑油产物分布关系
2020/3/2
49
温度--停留时间对产品收率影响
对于给定原料,相同裂解深度时, 提高温度,缩短停留时间的效应
可以获得较高的烯烃收率,并减少结焦 抑制芳烃生成,所得裂解汽油的收率相对较低 使炔烃收率明显增加,并使乙烯/丙烯比及C4中的双烯烃/单 烯烃的比增大,工业上利用此效应,适应市场需要。
度下不发生变化
主要产物: 氢、甲烷、乙烯、丙烯
特点:
生产乙烯、丙烯的理想原料
2020/3/2
7
异构烷烃裂解规律
∆ 比正构烷烃容易裂解或脱氢
∆ 脱氢能力与分子结构有关,难易顺 序为叔氢>仲氢>伯氢
∆ 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异构烷烃与 正构烷烃裂解所得乙烯和丙烯收率 的差异减小
2020/3/2
8
3.1.1.2 环烷烃的裂解反应 及反应规律
操作增加能耗
2020/3/2
57
水蒸汽作稀释剂的优势
➢ 易分离 ➢ 热容量大,使系统有较大的热惯性 ➢ 抑制硫对镍铬合金炉管的腐蚀 ➢ 脱除结碳,抑制铁镍的催化生碳作用
2020/3/2
58
3.3 管式裂解炉及裂解工艺
2020/3/2
59
3.3 管式裂解炉及裂解工艺
3.3.1 热裂解反应过程的特点
500-900℃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 ∆生碳结焦是典型的连串反应
单环或少环芳烃 多环芳烃 稠环芳烃
液体焦油 固体沥青质 焦炭
2020/3/2
14
烯烃经过炔烃中间阶段而生碳 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
2020/3/2
15
焦和碳的区别
形成过程不同:烯烃经过炔烃中间阶段而生碳;经过芳烃中间阶 段而结焦
2020/3/2
22
∆ 链引发 断裂C---C键产生一对自由基 活化能高
∆ 链增长 自由基夺氢 自由基分解 活化能不大
∆ 链终止 两个自由基形成稳定分子的过程 活化能一般较低
2020/3/2
23
3.1.2.2 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
∆ 一次反应是指原料烃在裂解过程中首先发生的原料烃的裂解反 应
生成目的产物乙烯、丙烯的反应属于一次反应,应促使其充分进 行 ∆ 二次反应则是指一次反应产物继续发生的后继反应 乙烯、丙烯消失,生成分子量较大的液体产物以至结焦生炭的反 应,应千方百计抑制其进行
20 裂解深度对温度-停留时间的限定(动力学方程) 工程中常以C5和C5以上液相产品含氢量不低于8%为裂解深度的限 度
温度限制 炉管管壁温度受炉管材质限制
热强度限制 随着停留时间的缩短,炉管热通量增加,热强度增大,管壁温度 进一步上升。
2020/3/2
生断碳键和脱氢反应,有结焦的倾向 ✓ 正烷烃>异烷烃>环烷烃(六碳环>五碳环)>芳烃
2020/3/2
20
3.1 热裂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3.1.2 烃类裂解的反应机理
2020/3/2
21
3.1.2.1 自由基反应机理
∆ 链引发反应是自由基的产生过程 ∆ 链增长反应是自由基的转变过程 ∆ 链终止是自由基消亡生成分子的过程
2020/3/2
37
衡量裂解结果的指标
➢ 选择性
选择性=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原料量/反应掉的原料量 (mol%)
➢ 收率和质量收率
收率=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原料量/通入反应器的原料量 (mol%)(wt%)
2020/3/2
38
3.2 裂解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
2020/3/2
39
裂解工艺条件
温度 停留时间 压力 稀释剂
• 原料烃的K值越大则乙烯产率越高。乙烯和丙烯总体收率大体上 随裂解原料K值的增大而增加
2020/3/2
33
关联指数
即美国矿务局关联指数(Bureau of Mines Correlation Index),简称BMCI。 用以表征柴油等重质馏分油中烃组分的结构特性。
2020/3/2
34
∆ 正构烷烃的 BMCI值最小(正己烷为0.2),芳烃则相反(苯为 99.8),因此烃原料的BMCI值越小则乙烯潜在产率越高。烃类化合 物的芳香性愈强,则BMCI值愈大,不仅乙烯收率低,结焦的倾向性 愈大。
2020/3/2
35
原料烃组成与裂解结果
➢ 原料由轻到重,相同原料量所得乙烯收率下降。 ➢ 原料由轻到重,裂解产物中液体燃料又增加,产气量减
少。 ➢ 原料由轻到重,副产物量增大,而回收副产物以降低乙
烯生产成本的措施,又造成装置和投资的增加。
2020/3/2
36
衡量裂解结果的指标
转化率(单程转化率、总转化率) 产气率(一般小于C4的产物为气体)
裂解反应包括: ∆ 断链开环反应 ∆ 脱氢反应 ∆ 侧链断裂 ∆ 开环脱氢
2020/3/2
9
环己烷
乙基环戊烷
2020/3/2
10
环烷烃的裂解反应
主要产物: 单环烷烃生成 乙烯、丁二烯、单环芳烃
多环烷烃生成 C4以上烯烃、单环芳烃
2020/3/2
11
环烷烃的裂解反应规律
∆ 侧链烷基断裂比开环容易 ∆ 脱氢生成芳烃优于开环生成烯烃 ∆ 五环比六环烷烃难裂解 ∆ 比链烷烃更易于生成焦油,产生结焦
⑵ 烷烃分子量越大,越难裂解还是越易裂解?
随着碳链的增长,其键能数据下降,表明热稳定性下降,碳 链越长裂解反应越易进行。
⑶ 叔、仲、伯烷烃脱氢能力自大到小,如何排序?
脱氢能力与分子结构有关,难易顺序为叔碳氢>仲碳氢>伯碳 氢。
⑷ 直链烷烃与带支链烷烃,哪个更易断裂?
带支链的C-C键或C-H键的键能较直链烃的相应键能小,易断 裂。
51
3.2 裂解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
3.2.3 烃分压与稀释剂
2020/3/2
52
压力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 生成烯烃的一次反应 △n>0 ∆ 烃聚合缩合的二次反应 △n<0
化学平衡分析
降低压力有利于提高乙烯平衡组成 有利于抑制结焦过程
2020/3/2
53
压力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动力学分析
一次反应多是一级反应 烃类聚合和缩合的二次反应多是高于一级的反应
2020/3/2
60
∆ 强吸热反应 高温
∆ 存在二次反应 短停留时间 低烃分压
∆ 反应产物是复杂的混合物
2020/3/2
61
3.3 管式裂解炉及裂解工艺
3.3.2 热裂解的工艺方法
2020/3/2
62
∆ 60年代初期 SRT-Ⅰ型炉 双辐射立管 实现了高温、短停留时间
∆ 60年代中期 SRT-Ⅱ型炉 分叉变径炉管 降低烃分压
2020/3/2
18
各族烃的裂解难易程度有下列顺序:
正烷烃>异烷烃>环烷烃(六碳环>五碳环)>芳烃
2020/3/2
19
各族烃裂解生成乙烯、丙烯能力的规律
✓ 正构烷烃 在各族烃中最利于乙烯、丙烯的生成。 ✓ 大分子烯烃 裂解为乙烯和丙烯 ✓ 环烷烃 生成芳烃的反应优于生成单烯烃的反应。 ✓ 无烷基的芳烃 基本上不易裂解为烯烃,有烷基的芳烃,主要是烷基发
氢含量不同:碳几乎不含氢,焦含有微量氢(0.1-0.3%)
2020/3/2
16
3.1.1.5 各族烃裂解生成 乙烯、丙烯能力的规律
从分子结构中的键能数据分析
2020/3/2
17
由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 同碳原子数的芳烃断链与脱氢反应哪个容易?
同碳原子数的烷烃C-H键能大于C-C键能,断链比脱氢容易。
脱氢反应 :
CnH2n+2
CnH2n+H2
(C—H键断裂 )
断链反应 :
CnH2n+2
环化k脱=氢n反应
CmH2m+ CkH2k+2 m+
2020/3/2
6
正构烷烃裂解规律
相同烷烃断链比脱氢容易
碳链越长越易裂解
断链是不可逆过程,脱氢是可逆过程
在分子两端断链的优势大
乙烷不发生断链反应,只发生脱氢反应生成乙烯,甲烷在一般裂解温
烃类热裂解
2020/3/2
1
烃类热裂解
∆ 石油二次加工过程,石油化工的基础 不用催化剂,将烃类加热到750-900℃发生热裂解
∆ 原料: 石油系烃类原料(天然气、炼厂气、轻油、柴油、重油等) 低分子烷烃(乙烷、丙烷)
∆ 主要产品: 三烯 (乙烯、丙烯、丁二烯) 三苯 (苯、甲苯、二甲苯)
2020/3/2
2020/3/2
30
原料氢含量与乙烯收率的关系
2020/3/2
31
特性因数 K
反映裂解原料烃氢的饱和程度
表征石脑油和轻柴油等轻质油化学组成特性的一种因数,用K表示。 主要用于液体燃料,K值可以通过下式算出:
立方平均 沸点
i 组分的体 积分数
2020/3/2
i 组分沸点
32
• K值以烷烃最高,环烷烃次之,芳烃最低
2020/3/2
40
3.2.1 裂解温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