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章烃类热裂解

3章烃类热裂解


3.1.4 芳烃的裂解反应
(1)在裂解条件下,芳环不开环。 (2)芳环侧链的断链或脱氢反应。
Ar-CnH2n+1
ArH+CnH2n Ar-CkH2k+1+CmH2m
(3)芳烃缩合,进一步生成焦的反应。
R1
R2
R3 R4
3.1.5 裂解过程中结焦生碳反应
各种烃在高温下不稳定
900-1000℃以上乙烯经过乙炔中间阶段而生碳
适用于表征石脑油、轻柴油等轻质馏分油。
原料P含量越高,(N+A)量愈小乙烯收率越大。
我国常压轻柴油馏分族组成
3.3.2 原料氢含量
w(H2 )

H
H 12C
100%
原料中所含氢的质量百分数
C / H 12C H
碳氢比
适用于各种原料,用元素分析法测得。 氢含量:烷烃>环烷烃>芳烃。含H↑,乙烯收率↑。 目前技术水平, 氢含量易控制在高于13%(质量). 因此低碳烷烃是首选的裂解原料,国外轻烃(C4以
第3章 烃类热裂解
乙烯 丙烯 丁二烯 芳烃
低级烯烃分子中具有双键

乙烯、丙烯和丁二烯等低级烯烃分子中具有双键,
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加成、共聚或自聚等反
应,生成一系列重要的产物,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工
业上获得低级烯烃的主要方法是将烃类热裂解。

烃类热裂解是将烃类原料(天然气、炼厂气、石脑油、
原料烃的氢饱和度Z
将原料烃表示为CnH2n+z,其中的Z表示原料烃的氢饱和 度,Z越大,氢含量越高,乙烯收率越高。
原料烃的分子量
原料烃的分子量越小,乙烯收率越高。如: 乙烷分子量为30,其乙烯单程收率约45%(W%); 柴油平均分子量为200,其乙烯收率约19-23(W%); 原油平均分子量为310,其乙烯收率约17(W%)。
(3)产物复杂:即使采用最简单的原料乙烷,其产物中 除了H2、 CH4、C2H4、C2H6外,还有C3、C4等低级烃 类和C5以上的液态烃。

在低级不饱和烃中,以乙烯最重要,产
量也最大。乙烯产量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基
本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的标志。
烃类热裂解制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为原料烃的热裂解和裂 解产物分离。
裂解气出口温度≥油露点
结焦的清除
a-停炉清焦法 惰性气体/水蒸气清理
C + O2→CO2
空气/水蒸气
降炉温 烧焦
C + H2O→CO + H2
CO + H2O→CO2 + H2
b-交替清焦法 定期通入轻质烃/H2O/O2
c-结焦抑制剂(≤850℃)
添加含硫化合物 硫磺/Na2S/(NH4)2S等
3.5.1 概述
3.1 烃类裂解的反应规律
3.1.1 烷烃的裂解 (1)断链反应
Cm+nH2(m+n)+2
CnH2n+CmH2m+2
(2)脱氢反应
CmH2m+2
CmH2m+H2
(3)环化反应(C5以上)
CH3(CH2)4CH3
H2
各种键能比较
碳碳链越氢长键的烃分子k键J愈/m能易ol同裂C解正. 构碳烷烃碳断键链比脱氢容k键J易/m能。ol
原料烃的密度 原料烃的平均沸点
3.4 裂解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
裂解温度 停留时间 烃分压与稀释剂 裂解深度
3.4.1 裂解温度
1 提高一次反应乙烯/丙烯收率 2 有利于提高裂解的选择性
3.4.2 停留时间
裂解原料经过辐射盘管的时间
某一裂解温度下,存在一最佳停留时间, 在此停留时间下,乙烯收率最高。
BMCI ↑,乙烯收率↓,且易结焦 BMCI↓,乙烯收率↑,但液态产 物减少
3.3.4 特性因数(反映裂解原料芳香性的强弱)
表征石脑油和轻柴油等轻质油化学组成特性
K值以烷烃最高,环烷烃次之,芳烃最低 原料烃的K值越大则乙烯收率越高。乙烯和丙烯总
体收率大体上随裂解原料K值的增大而增加
3.3.5 其它
(5)双烯合成反应
+
(6)芳构化反应
R
R
特点:除了大分子烯烃裂解能增加乙烯外,其余的 反应都消耗乙烯,并结焦。
3.1.3 环烷烃的裂解反应
裂解规律为: (1)长链环烷烃较无侧链的裂解时乙烯产率
高。先在侧链中间断侧链再裂解。 (2)脱氢成芳烃比开环容易。 (3)五元环较六元环更难裂解。 (4)环烷烃更易于产生焦炭。
二次反应:由一次反应生成的产物乙烯、丙烯出 发进一步反应,直至生成焦、碳的反应。
二次反应的危害:不仅多消耗了原料,降低烯烃收率;增 加各种阻力;严重时阻塞设备、管道,造成停工停产,对 裂解操作和稳定生产都带来极不利的影响,所以要千方百 计设法抑制二次反应进行。
3.2.2 反应机理
自由基反应
3.5.1 概述 (1) 裂解气的组成
(2) 分离的目的和要求
各种有机产品的合成,对于原料纯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所以分离的程度可根据后续产品合成的要求来确定。
CH2=CH2 HClO
o
CH2=CH2
C2H5
CH2=CH2 n CH2=CH2
[O]
o
-CH2-CH2-n
低纯度
高纯度 (≥99%)
轻油、柴油、重油等)经高温(750℃以上)、低压(无
催化剂)作用,使烃类分子发生碳链断裂或脱氢反应,生
成分子量较小的烯烃、烷烃和其他分子量不同的轻质和重
质烃类。
热裂解工艺总流程
原 料 热裂解
反应部分 芳烃ຫໍສະໝຸດ 预 分 裂解气 馏 ( 急 冷 ) 汽裂 油解
净 化
深分
( 冷离

酸 、
压精

缩馏

制分

冷离
异构烷烃 特点: 裂解所得乙烯、丙烯收率远较正构烷裂解
所得收率低,而氢、甲烷、C4及C4以上烯 烃收率较高。
3.1.2 烯烃的裂解反应
(1)断链反应 Cm+nH2(m+n)
CmH2m+CnH2n
(2)脱氢反应
C4H8 C4H6 H 2
(3)歧化反应
2C3 H 6 C2 H 4 C4 H8 2C3 H 6 C2 H 6 C4 H 6
△n<0时: 增大反应压力,Kx上升,平衡向生成产物方向移动 △n>0时: 增大反应压力, Kx下降,平衡向原料方向移动
提高乙烯平衡组成
抑制二次反应产物的平衡组成/抑制结焦
一次反应 r裂 K裂 c
二次反应 r聚 K聚 cn
降压
r缩 K缩 cAcB
r裂/r聚 r裂/r缩
提高 不变 降低
温度-停留时间效应
温度-停留时间不同,所得产品收率并不相同。
温度-停留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温度高 停留时间短
利于一次反应 抑制二次反应
高温度-短停留时间
提高烯烃收率 减少结焦 抑制芳烃生成
增加炔烃收率
3.4.3 烃分压/稀释剂
(1) 压力对裂解反应影响
CH3CH2CH3
CH2=CH2 + CH4
(6)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
与原料性质无关 温度-停留时间的影响
原料转化率
反应速率常数 停留时间
表示温度分布和停留时间分布对 裂解原料转化率或裂解深度的影响
正戊烷(轻质油中存在)/含量一直降低
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Kinetic Severity Fuction,KSF)
3.5 裂解气的分离和净化
概述 裂解气的净化 裂解气的深冷分离 裂解气分离的发展趋势
(1) 油吸收精馏分离 吸收-精馏过程
利用C3(丙烯、丙烷)、C4(丁烯、丁烷)作 为吸收剂,将裂解气中除了H2、CH4以外的其它组 分全部吸收下来,然后在根据各组分相对挥发度不 同,将其一一分开。此法得到的裂解气中烯烃纯度 低,操作费用高(动力消耗大),一般适用小规模, 操作温度高(-70℃左右),可节省大量的耐低温 钢材和冷量。
(3) 裂解气的急冷
原料
裂解
裂解气
0.1S 急冷
350~600 ℃
700~900 ℃/易反应
结焦 收率降低 副产物
终止二次反应
急冷目的
回收热量,产生高压蒸汽
结焦问题的抑制
急冷方式 油/水直接冷却
油水难分离;污水多;
(急冷换热器) 高强度,耐高温/高压 间接冷却
低停留时间(≤0.4S)
结焦的抑制方法:
脱 炔 )
系系 统统
分离部分
三烯
烃类热裂解非常复杂,具体体现在:
(1)原料复杂:烃类热裂解的原料包括天然气、炼厂气、 石脑油、轻油、柴油、重油甚至是原油、渣油等;
(2)反应复杂:烃类热裂解的反应除了断裂或脱氢主反 应外,还包括环化、异构、烷基化、脱烷基化、缩合、聚 合、生焦、生碳等副反应;
H3C-C(CH3)3
314.6
CH3CH2CH(CH3)H 376.6
CH3-C(CH3)2H
364
CH3CH2CH2CH2CH2CH3
CH3CH(CH3)CH(CH3)CH3
325.1 310.9
正构烷烃一次反应的ΔGθ和ΔHθ(1000K)
趋向两端断裂,生成分子量较大的烯烃。
正构烷烃 特点: 生产乙烯、丙烯的理想原料。
引发
传递
终止
C3H8 C2H4 CH4
3.3 原料烃组成对裂解结果的影响
族组成 原料含氢量 芳烃指数 特性因素 几种原料裂解结果比较
3.3.1 族组成(PONA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