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所认识的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答:(1)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认识心理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人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们还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
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
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
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
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以后,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很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来认识心理学科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和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忘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行为.如知觉和问题解决,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但是,人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人的语有能力就不能发展起来,人也不能获得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
即使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如敏锐的观察力和音乐听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和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
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于中间的位置。
3.小燕正骑马在山间漫步.突然,她的马由于前方急速横过的一只兔子而跳了起来。
请用几种情绪理论分析小燕的可能反应。
1)James-Lange theor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LaI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基本相似的理论。
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其中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悲伤出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两者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士一兰格指出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按照这个理论小燕可能受到惊吓而掉下马来,精神紧张、恐惧。
2)坎农(Canon)予20世界二三十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认为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有机体的生理变化。
他的学说得到了巴德的支持。
按照这个理论小燕能在短暂的时间得到信息反应,机体产生紧张收缩。
3)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Arnol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她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时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
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刺激作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中丘脑,进而传至于大脑皮层,在人脑皮层刺激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或愤怒和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愿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将冲动下行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应。
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在馈到大脑皮层,人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成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按照这个理论小燕可能迅速地对面临的情景进行评价分析,应对面临的危险。
(4)Schachter’s two一factor theory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平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网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心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
实验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同素通过内部嚣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信: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三方面信息在人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情绪,这个转化过程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按照这个理论小燕可能马上高度紧张,同时结合以往生话鳋验进行评估,做出反应。
(5)Lsz~rus’cognitive appraisal tbeory20世纪70年代·以汤姆金斯(Tomkins)和伊扎德(Izard)为代表,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认为,人格系统子系统中,认知过程是知识的学习、记忆、符号操作、思维和言语过程。
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
因此.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这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
他还提出。
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出、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理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其中,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包括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前额皮层等神经结构。
表情行为包括神经肌肉的活动和感觉反馈活动两部分,表现在脸部、言语、躯体姿势、手势等活动。
神经化学活动通过一些内在的程序、激活脸部和躯体的活动模式,这些活动的反馈信号进入意识状态,形成情感体验。
情绪体验可以进入认知系统,接受认知系统的调节。
按照这个理论小燕可能动用各个部分,包括机体和大脑的协调活动做出反应。
30、试述过滤器理论。
‘答:过滤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之一,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得本特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过滤器理论可以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1)早期选择模型。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总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贮。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收各中的交叉滤波器。
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2)中期选择模型,又称为衰减模型,是由特雷斯曼设计了追随耳实验基础上,提出的。
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
她还提出,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阈限的因素不仅包括上下文、指示语等刺激特点方面的情境因素. 还包括个性倾向、项目意义以及熟悉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
(3)晚期选择模型,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是由多依奇和多依奇首先提出的。
他们认为。
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多依奇和多依奇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
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
此外,这种重要性的安排有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并且其衡量标准还随新刺激的不断输入而变动。
32、什么是视错觉以及产生的原因。
答: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运动错觉运动错觉主要指似动现象,即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例如帕拉托制造的动景盘,当动景盘以一定频率转动时,就会产生小人连续舞动的效果,转动过慢时,只看到图案的转动,而不是连续的舞蹈动作.可见,似动知觉的产生和刺激出现的频率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和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相关,只有当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感官兴奋尚未消失时便接着出现第二个刺激,两个刺激印象才能发生融合,不过对似动现象机制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无定论。
(2)线条错觉线条错觉属于一种几何错觉,它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缪勒一莱尔错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两条直线上的两端箭头方向不同。
看起来下边的直线长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
服装设计中也应用缨勒一莱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自然错觉自然界里的错觉现象。
称之为自然错觉。
最典型的自然错觉是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哈尔威和波林认为月亮错觉是由于头姿势的变化所引起的·然而,.考夫曼和罗克的实验否定了这一观点·实验通过一系列反光镜把实际处于正顶上的月亮反射到水平线上,结果被试对水平月亮大小的估计仍大于顶上的月亮。
现在对于月亮错觉普遍认可的解释是:对月亮大小的判断依赖于一定的参照物。
当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月亮前面的地形给人以一种距离遥远的感觉,使人产生月亮较大的印象。
当月到中天时,没有已知大小的物体来作为参照物,月亮的大小只能依赖于天空的感觉距离,于是便产生较小的印象。
33、论述空间知觉线索都有哪些?答:空间知觉中存在某些加工过程,将二维影像中隐含的深度线索解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