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会考的重要知识点及经典题型(人教版)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及如何评价其政治纲领?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机关刊物:《民报》
意义: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以后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政治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阐发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核心)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评价三民主义:
进步性: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内容要与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区分)
意义: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属于资产阶级内部关于国家如何发展的争论)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和保路运动的概况如何?
(1)武装起义:第一次:萍浏醴起义;规模最大的一次:黄花岗起义(1911);这些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保路运动:略)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
4.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的概况①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首先起义②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③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瓦解。
(但同时,革命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5.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意义是什么?
(1)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临时政府建立。
(中国出现了南北两个性质不同的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的意义: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质),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6.袁世凯怎样篡夺辛亥革命革命果实的?
(1)原因:帝国主义的干涉;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袁世凯玩弄阴谋。
(2)经过:迫使清帝退位(1912.2.12);孙中山辞职,袁世凯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3)标志:1913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革命果实被篡夺,辛亥革命失败。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也标志着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
7.辛亥革命的功绩(成功之处)和教训功绩:①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②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失败: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革命失败之处。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四章北洋军阀前期统治(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社会)
1.二次革命的原因、概况和结果如何?
原因: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制造“宋教仁案”,武力镇压国民党概况:孙中山号召武力反袁江西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也相继独立。
结果:革命很快被镇压失败原因:北洋军阀实力强大;国民党力量涣散。
2.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和护国运动的概况如何?袁的帝制复辟过程: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护国运动: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对外卖国概况: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各省纷纷独立。
结果:1916年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表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护国运动直接结果胜利了,但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说它最终结局是失败的。
3.帝国主义是如何趁中国政局动荡之机加紧对中国侵略的?
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
英国:1913年在中印东段边界制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日本:一战期间出兵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年与袁世凯政府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为什么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简单概况如何?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和民主共两大思潮的推动;爱国心驱使和利润刺激,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
概况: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著名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三,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
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后、一战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兴起的背景:政治:袁世凯独裁专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政治黑暗。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
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势不能相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前期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前期的主要内容:(三个提倡三个反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这也是口号,陈独秀提出)。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鲁迅《狂人日记》揭露吃人的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与文学革命有关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
2.新文化运动后来有何新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及结果如何?
背景:国际方面:日本加紧侵略,民族矛盾加深;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方面: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加深(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思想基础)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
(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在山东的特权)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1919年5月4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