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推荐作品《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苏轼,谁能不说他是一位豪者!从他那豪放派疏荡的笔风,与他那为人处世洒脱的性格,豪者一词便舍他其谁?他的豪放,不全是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壮自嘲;不全是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傲不羁;不全是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壮志向;也不全是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萧瑟凄凉。

他便是他,他的豪放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黯然神伤;他的豪放是官场失意后仍傲视群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清高孤傲;他的豪放是历经坎坷后仍豁达处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不计俗事;他的豪放是丧妻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苦悲凉。

正所谓,成亦豪,败愈豪;喜亦豪,哀愈豪。

真正的豪者,不会因外物而熄灭心中的浩然之气,更不会因外物而改变笔尖流露出的豪气。

【课内挖掘】1.“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处。

”少年时期的王维也曾怀有壮志雄心,想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来施展自身的政治抱负。

然而,事与愿违。

他的立志并未能如愿。

他在感慨怀才不遇之时并不打算继续追寻自己最初的梦。

因为他心里明白:执着下去毫无意义。

于是,在他的同僚们仍执着地在朝野打拼想博得一个指点江山之机会时,他已淡然转身,拂袖而去;在别人怨天尤人地叹道:“生不逢时,无人识我”之时,他已于菩提树下觅得一方青石,静坐看沧海变桑田。

佛说:“执着是妄念。

”自小修习佛理的他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

所以他能够淡然地放开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所以他能够轻易抛下那个他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适用话题]可用于“放手”“转身后海阔天空”“执着是妄念”“舍与得”等话题。

2.《旅夜书怀》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时写的。

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

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

[适用话题]可用于“爱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抱负”“孤独”“思乡”等话题。

【课外应用】纳兰性德:御座下的忧郁背影(节选)刘东黎有人说,17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

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

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

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

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独揽朝政,炙手可热,与后来的和珅不相上下。

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18岁中举人,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

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

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

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

满族人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

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勇武、强悍的骑手加射手,所以,他身边的侍卫也应该是一流的角色。

这样看来,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

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这样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绝世超然的“翩翩浊世公子”,竟不是缘自小说家的杜撰,竟是中国文化史册里的一位真实人物。

陈维崧是当时阳羡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纳兰及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

纳兰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及“最是繁丝摇落后,转叫人忆春山”等许多名句,曾被近代学者称之为“千古奇观”。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对纳兰词推崇有加:“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由于长年待在皇帝身边,纳兰性德应该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却并未将他归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这就很难得了。

在历代文坛,纳兰性德算是一个特例。

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辞优美。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并不比唐代的李商隐和宋代的柳永逊色。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养殖.业(zhí)停泊.(pō)辋.(wǎng)川独辟蹊.(xī)径B.醉醺醺聒.噪(ɡuō)东菑(zī) 向隅.(yú)而泣C.滥摊子粮饷.(xiǎng)危樯.(qiáng) 运筹帷幄.(wò)D.颤巍巍怆.然(chuàng)豆蔻.(kòu) 湮.(yīn)没无闻解析:A项,“泊”应读“bó”;C项,烂摊子;D项,湮yān没无闻。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勾消蒙蔽入不敷出沧海一栗B.愁怅嬉游望洋兴叹怨天忧人C.斑斓遗撼莫明其妙再接再厉D.沉湎寥廓幸灾乐祸至高无上解析:A项,勾销、沧海一粟;B项,惆怅、怨天尤人;C项,遗憾。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B.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点酒是小事一桩,就不以为意....,结果因违犯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查处。

C.要真正营造一个细胞生长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要有合适的培养基之外,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

D.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

解析:A项,无出其右,意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的。

一般指别人没法与所指的人相比,原句是说“生活的屈辱和窘困”,用无出其右是适用对象不妥。

B项,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有区别:然,对;不认为对,表不同意,有轻视之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当为回事,不重视。

C项,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句中用的是引申义。

D项,不厌其祥,不嫌详细,愈详细愈好,用在这里很好地表现了询问者对学员在基层工作问得仔细。

答案:A4.下列各句中,正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解析:A项表意不明,“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有歧义;B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D项中途易辙,导致主宾搭配不当。

答案:C二、迁移发散5.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①〔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的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释交代了写作背景;词中的关键词语,如“独自”“黄叶”“沉思往事”等传达出了词人的心情。

解答第二问时要注意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答案: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

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

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意思对即可)(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当时”“寻常”,由此说明“现在”想来就是“不寻常”的。

据此,可以判断句子的深意。

答案: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

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

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注不遇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拾遗:官名。

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先确定情感,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访友不遇的伤感。

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

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对友人的思念牵挂。

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三步走:先确定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最后点出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全诗四句,两处对比。

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