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motivation):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特征;具体说是行为的动力,引发活动,并推动和引导朝着特定的目标而努力坚持。
需要(need)内驱力(drive)反应(respond)goal)
(需要消退)
但动机不仅受内部需要的“推动”,还会受到外部刺激(目标)的“拉动”
这种“拉动”力量称诱因作用(incentive value),如吃饱了可是特别好吃的东西还会吃。
外部刺激的价值因人而异,如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另外,强烈的内在需要能够使本缺乏吸引力的刺激物成合乎需要的目标,如饿极了什么(差的)都好吃。
此外,诱因也能解释那些似乎与内在需要无关的动机,如人们对成功、地位或赞美的追求。
进一步研究,把动机分为三类:
基本动机(primary motive):生存的需要(内在的);生殖??
刺激寻求动机(stimulus motive):对刺激和信息的需要;尽管是内在需要但不是生存需要
第二行动机(secondary motive):后天习得的需要,解释人类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特定的习得性需要有关,如权利、归属、认可等需要;恐惧与攻击行为似乎也与习得的需要有关。
基本动机
饥饿:下丘脑负责调节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方面,控制饿、渴和性行为。
摄食系统(feeding system)餍足系统(satiety system)
脂肪调定点理论:脂肪调定点部分遗传,部分是儿童饮食习惯的结果。
进食量与食物种类有(正相)关,烦恼会饮食过量,循环的体重变化减缓身体新陈代谢率且增加心脏病易发
渴:原发性的渴---由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大量失水喝淡盐水更好;过咸时纯净水)
回避疼痛:出于情境性驱力,只受伤害或想象的才出现;目标是摆脱,很大程度受文化和信念影响。
性欲:大多数动物的交配行为与雌性动物的生殖周期密切相关
而人类,理性、文化和情绪影响着性欲的表达但并没彻底摆脱性激素的控制。
柯立芝效应:雄性交配后,换配偶则性行为恢复。
刺激寻求动机
唤起理论:不同活动需要不同的适度唤起水平,唤起指身体和神经系统被激活。
好奇心和寻求刺激的需要可理解为在唤起水平太低时,一种提高唤起水平的尝试。
人们为了保持唤起水平而经常变换自己的活动,寻找适合自己唤起水平的“理想家园”一般,中等唤起水平状态下表现最好;简单任务时最佳唤起水平相对较高,难时则较低。
考试焦虑是过度唤起的例子:充分准备(过度学习)、学会放松(得到情感支持)、考前演练、改变认知(改变自我破坏的过度唤起)最佳。
肾上腺素具有激活作用,多做室外活动利于生物节律的调整,褪黑素利于新生物钟形成
但改变正常作息表可能得不偿失;不得已可以做(逐步改变)预适应
习得动机
对抗作用理论(理查德·所罗门):一种刺激引起了一种强烈的情绪,那么刺激结束后会出现相反的“情绪后效应”;当刺激反复出现,人的反应会减弱并习惯化,情绪后效应增加。
社会动机---在特定文化条件下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和文化习得过程。
成就需要:成功者特点在成就目标的设定(中度冒险者);对风险的认识(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不努力)
成功恐惧---会抑制个人取得成功的努力(不愿改变已有的“自我概念”,害怕被所属群体拒绝,害怕额外包袱)
成功关键:布卢姆对美国最优秀人调查,首因为动机和奋斗目标;才能由献身精神和勤劳培养起来。
大量的练习和专家指导也是关键;自信是动机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需要层次”金字塔(马斯洛)
生理需要:食物、水、空气、睡眠、性需要等
安全需要:稳定、依恋、安全感
爱与归属:家庭、友谊和关怀的需要缺乏性动机
尊重需要:尊重别人和自尊
自我实现:认的潜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发展需要growth need)
如果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没有更高追求,会“衰变综合症”最后陷入麻木、绝望和精神错乱。
真正以自我实现为生活的主导动机,马斯洛认为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可能因为社会要求安全、归属,而不是提倡和奖赏自我实现的行为。
内源性动机:乐趣,非功利性
质量更取决于内源性的因素,包括兴趣、创造的自由,及具建设性的反馈信息。
外源性动机:明显的外部驱动因素,外源性动机的驱动下,人倾向于采用最快、最直接的途径来达到目标。
活动越复杂,外部奖赏的害处越大(世界大的发现几乎都在不经意中默默发现);过多的外部奖赏会剥夺自发兴趣和内在满足感。
动机与情绪的联系
情绪经常会使人的主要活动目标发生变化。
追求目标时成功使人愉快,失败使人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