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介绍一种读书方法——绘制思维导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了解《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做好归类,从而让读者对于写作方法一目了然,便于在写作和阅读时使用。
《繁星·春水》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爱的哲学,依照这个主题,我确定的二级关键词是人物、自然和感悟。
因为这本诗集描写的事物包罗万象,三级关键词就是这些事物。
(插入PPT)因
为每首诗里面都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我四级关键词。
就像第二板块中介绍的那些描写母爱的小诗,都写的是母亲,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所不在,浸润人心,我们也应该懂得回报,好好孝敬父母。
这不正是“爱的哲学”吗?
“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阅读策略”?我们为什么要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的,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预测与推论: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故事的结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文章观点等多方面进行预测和验证。
连结:书中的连结、和另一本书的连结、已知事物和新资讯的连结、和生活的连结。
视觉化:将文字图像化、情境化,创造心象。
自我监测:监测自己的阅读理解。
问问题:知道从不同的角度问自己问题。
启动先备知识:在阅读之前首先回忆与文章有关的知识,例如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
整合资讯:整合,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
一、预测和推论
1.预测的内容多元,推论要强调线索和依据。
2.线索和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个人已有的背景知识;文本中的有用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
3.知识性文本也非常适合练习预测和推理。
二、启动先备知识
获得先备知识有哪些途径?
(1)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
(2)有关社会联系和自然界的总的知识;
(3)有关文章组织结构的知识。
如果发现自己头脑中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
(1)是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别人补充这些知识;
(2)是通过讨论“主题中什么是我们已经知道的”这一话题,活络学生的先备知识,讨论时要强调重读书名(标题)、作者、插图、表格、照片等分析出一些新的信息;
(3)是利用双文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进入知识性文本的学习前,先阅读相同或相关话题的叙事性文本,帮助他们建立背景知识、熟悉该话题的语词、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视觉化
帮助孩子提高“视觉化”的过程艰难而漫长。
主要方向也就两个:
1.让孩子多读有情境感和画面感的文字。
2.多作图像化的交流。
四、整合资讯
我们每一个人身处“碎片化”时代,我们每天都会主动、被动地接收到零散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要学习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
我们要帮助孩子去学习、面对阅读的挑战。
一个成熟的读者,是不会害怕面对这些问题的——这些帮你探究主旨,帮你综合或概述的问题,我们要通过这些问题的练习,学习如何“在一串的论点后,归纳出重点”、“归纳文章的主旨”、“清楚分辨出文章整体信息或主题”。
还可以教学生一些更具体可行的方法。
1992年布朗•戴和琼斯在帮助读者形成“整合资讯”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的5种方法:
略去不相干的资料
略去重复的资讯
把资料分门别类
试着找出文本中代表主旨的句子,利用它们作概述
文本中如果找不到代表主旨的句子,不妨自己动手写
五、自我监控
一个“自我监控”能力强的读者经常会自问:如我是否明白文中的意思?相反,阅读程度偏低的读者倾向于跳过艰深的段落和不熟悉的字词,浑然不知那些资讯是很重要的。
导致学生的理解力降低,复述时也无法记得细节,加深了读不懂时的挫折感,自尊心也越来越低。
(1997年,斯威特)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我监控能力,就要在“聊书”时经常让孩子面对下面这些问题:
文章言之成理吗?
有没有字词或片语把你难倒?
重读那部分,想想那部分是否合理?
重读,看看你是否能够记得更多?
寻找那书中人物的名字、特定地点等,有没有需要重读的地方?
你对这个主题已经知道些什么?
就是那些“自我监控”能力特别强的人常用的消除阅读困惑的方法:
选择性阅读:在阅读时对于不懂的部分跳过去不读,或只选择想要知道的部分,或记忆文章有趣的部分,而略过其它部分不懂。
有助于节省阅读时间。
再读一次:对于不懂的部分或针对某一章节重读一遍,以提升阅读理解。
速读:很快的读过去,不管阅读的目的为何,一方面可加速掌握阅读的重点,一方面减省阅读的时间。
调整阅读速度:依阅读文章内涵的不同,读更更快或细心的读,以掌握阅读理解。
省略不读:在阅读文章时,就某些部分跳过去,或略过不读。
特别是一本书的非重点部分,有时会省略不读。
反复推敲:遇到阅读新词、难句、理解困境,会连结先借知识或相关线索,以寻求阅读理解。
利用上下文:遇到生难字词了?不急,利用上下文猜测单字意义,或推敲句子的意义,来了解文章的内容,有助阅读理解。
利用插图:插图通常都很醒目,它的说明常是重点概念,具有画能点睛的作用。
利用插图的连贯,有助于建构认知概念及掌握阅读重点,或利用插图了解内容。
寻求外在资源:请教老师、父母、同学或他人,来解决阅读理解的难题,或协助回答文章的问题。
六、连结
这就是在“连结”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读者,他们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想到自己,他们会用旁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在“连结”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读者,会自我提醒自己去联系曾经经历的见闻。
一个好的聊书人,善于提问,也善于建构话题,通过话题连结“书本”与“生活”。
七、问问题
熟练的读者在阅读前、中、后都会提问题。
这种提问使优秀的读者得以运用他们既有的知识;此外,他们也为拓展知识所需学习的事物设定了准则。
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个思考过程既能设定阅读的目标,又能让学生更融入小说或非小说作品中,因为他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而继续往下读。
一个善于自我提问的读者,尽管可能他自己也否认做过这样的事,就是对问题进行分类。
但事实上他们早已悄悄地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并运用于阅读实践中。
解释类问题;阐明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洞察类问题;神入类问题;自知类问题。
八、怎样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策略
在“阅读策略”方面,我们在聊书的过程中,希望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它。
(1)正面示范——策略下面有更下位的具体方法
(2)大声思维——让孩子看到你阅读、思考的过程
(3)阅读单——将策略显性化,也使其更有整理性
(4)独立练习——直接教学与应用的二八原则
《繁星·春水》任务单一:
《繁星》之六
镜子---- 对面照着, 反面觉得不自然,不如翻转过去好。
仿写:
《春水》之三三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仿写:
读文的小读者还记得这两首小诗吗?镜子和墙角的花,多么平凡的事物,但任冰心老人信手拈来,那般的不经意,却那般的妥帖、自然。
你看出诗句文字背后的哲理了吗?
诗人借“镜子”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
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
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
诗人用“墙角的花”来形容孤芳自赏者,准确生动,形神兼备,生长在墙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润,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开得枯黄瘦小。
“天地便小了”,意在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
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
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
《繁星·春水》任务单二:比较《繁星》和《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