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层析分离技术层析技术导论

第七章 层析分离技术层析技术导论


1.分配系数
分离因数α

在吸附层析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描述被分离物质在液 相和固相中的浓度关系,常采用吸附等温曲线来表示。
Cs Cs Cs
a
b
c
0
Cm
0
Cm
0
Cm
图9-2 几种典型的吸附等温线 a-凸形 b-凹形 c-S形
a——单分子层吸附; b——多分子层吸附; c——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混合吸附。
第七章 层析(色谱)分离技术
本章内容



7.1 层析技术导论 7.2 凝胶过滤层析 7.3 离子交换层析 7.4 亲和层析 7.5 固定金属离子亲和层析 7.6 疏水作用层析 7.7 反相色谱(层析) 7.8 柱层析分离的工艺设计策略及典型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掌握色谱(层析)分离法的 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常用层析分离 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重点: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 亲和层析、固定金属离子亲和层析。 难点:常用层析法的分类及其合理选 用。
7.1 色谱技术导论
一、层析分离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层析分离的特点



分离效率高 应用范围广 选择性强 高灵敏度的在线检测 快速分离 过程自动化操作
7.1 色谱技术导论
二、层析分离的分类

1.按分离机理不同分类

吸附层析、分配层析、凝胶过滤层析

2.按固定相形状不同分类

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
7.1 色谱技术导论
三、层析分离的基本原理
1. 吸附层析

原理: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吸附
剂)时,由于固定相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 同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

吸附剂:氧化铝、硅胶、活性炭、磷酸钙
等。

特点:应用最早,价格较低;选择性低。 新型吸附层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亲
和层析、疏水作用层析、金属鳌合层析等。

7.1 色谱技术导论
一、层析分离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1. 层析分离的基本概念:


层析分离是一种物理的分离过程,利用多组分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使各 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固定相和流动 相)中。 当多组分混合物随流动相流动时,由于各组分 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 经过多次分配(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以不同的速率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7.1 色谱技术导论
三、层析分离的基本原理
2. 分配层析

原理:其固定相和流动相都是液体,其原
理类似于液液萃取,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在 两液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其中,固 定相是由固定液与载体结合后形成的。 正相层析:固定相为极性,流动相为非极性;

反相层析:固定相为非极性,流动相为极 性。
1.分配系数
分离因数α

分离因数:某一瞬间被吸附的溶质量占总量的分数 (表示):

=cs/ct=cs/(cs+cm)
0≤≤1:




当=0时,此种溶质不与固定相产生吸附作用,或固 定相已无空余的结合位点,此时溶随流动相以同样的 速度移动; 当=1时,溶质全部被吸附在固定相上,且不随流动 相移动。 在柱色谱分离中,有效的分离通常要求值至少为0.8。

3. 根据流动相的物理形态不同分类

气相层析、液相层析、超临界层析

4. 根据操作压力不同分类

低压层析分离(<0.5MPa) 中压层析分离(0.5~5MPa) 高压层析分离(5~50MPa)

5. 根据层析分离的规模大小分类

分析型(一次进样量<10 mg)、半制备型(一次进样量10-50 mg)、 制备型(一次进样量0.1-10 g)和工业生产型(> 20 g/d)
7.1 色谱技术导论
三、层析分离的基本原理
3. 凝胶过滤层析

原理:根据物质分子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
的色谱技术,又称分子筛色谱。由于大分子 和小分子在通过色谱柱时,所通过得路径不 同(大分子进入空隙,小分子进入孔内), 流出色谱柱的时间不同,从而得到分离。其 固定相为凝胶,流动相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 不同的缓冲溶液。
7.1 层析技术导论

一、层析分离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二、层析分离的分类 三、层析分离的基本原理 四、层析理论 五、层析过程和仪器设备
一、层析分离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层析分离技术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在生产实践 中使用: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研究植物 叶子的组成时,用碳酸钙作吸附剂,用石油醚作为 洗脱剂,他把干燥的碳酸钙粉末装到一根细长的玻 璃管中,然后把植物叶子的石油醚萃取液倒入管中 的碳酸钙上,萃取液中的色素就吸附在管内上部的 碳酸钙里,再用纯净的石油醚洗脱被吸附的色素, 于是在管内形成了数条相互分离的色带,当时茨维 特把这种色带叫作“色谱”(Chromatographie)。 在这一方法中把玻璃管称为“色谱柱”,碳酸钙称 为“固定相”,纯净的石油醚称为“流动相” 。 因此,层析分离又称色谱分离(Chromatographic Resolution, CR)或色层分离,本章统一使用层析 分离这一名称。


如果在整个层析过程中,Cm与 Cs之间呈线 性关系,即分配系数K为常数,那么该层析 过程称为线性层析; 如果Cm与 Cs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而是出 现其他的函数关系,那么相应的层析分离过 程就称为非线性层析。
1.分配系数

为了更好地描述层析过程中Cm与 Cs之间 的关系


在分配层析中直接用分配系数K表示 在吸附层析中衍生出分离因数α 在凝胶层析中衍生出分配常数Kd
1.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K

在分配层析中 ,分配系数:类似于溶剂萃
取中的分配系数 K=cs/cm


cs、cm分别为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 K为分配系数。

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质的浓度较低时, K为常数——线性 色谱; 当溶质的浓度较高时, K为溶质浓度的函数——非线性色 谱。

在层析过程中,分配系数较大的组分,迁移速度较 慢;而分配系数较小的组分,迁移速度较快。因此, 分配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种物质很容易通过层析过程 进行分离。

主要用于脱盐、分级分离和分子量测 定等。
图9-10
凝胶过滤层析原理
7.1 色谱技术导论
四、层析理论

1.分配系数 2.层析曲线 3.理论塔板数 4.分离度
1.分配系数Fra bibliotek在层析过程的某一时刻,如果流动相中 样品的浓度为Cm,固定相中样品的浓度 为Cs, 则分配系数K定义为:K=Cs/C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