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定义:A.字义: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B.实质: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知识体系: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D.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一种意识形态。
E.知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对物质和精神和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2)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
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在他的对物质的定义中确定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为将唯物论贯彻到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a)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列宁将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他将物质的根本属性确认为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具体属性区别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理论区别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有其独特的本质、结构和运行机制。
从词义上看,实践就是实行或行动,它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就实践本质而言,又包含着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又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来维持自己生存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所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是人类能够生存的必要物质前提,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实现和确认的意识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由此将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因此实践具有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
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人类社会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而且,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也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人类世界只能在实践中存在。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也体现在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中,我们正生存在一个越来越人化的世界中,当代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更加凸显了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怎么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活动改造自在世界使之转化成为属人世界,因而具有世界观意义·人化自然-自然物打上人的烙印,使之具有社会历史的属性-社会的自然·社会被自然所制约,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宇宙的秘密在于人,人的实践活动要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宇宙◆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a)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一开始就是人与自然发生物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和自然的关系;而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实践中,为了生产,人就必须与其他个体互换其活动,由此就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实践产生、实现和确证了人的意识。
所以说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意识三重关系,而正是这三重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并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基本的社会关系。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同时,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这也确立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主要即使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的根本动力就是有生产实践构成的,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改造社会关系的时间推动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简介社会有机体的特征·社会有机体的特征(非机械的、非线性的、非因果关系的特征)·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1)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个人之间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交往的制度和结构,人们的经济、政治、精神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制度。
这样形成的社会作为诸多个体的共同创造物和有机整体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个体的创造活动。
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机能,其过程在一定程度是被自身意识到的,是以某种自觉地形式进行的。
3)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有机统一过程◆如何理解社会经济结构(一)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
2.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对象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部分物质资料,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劳动资料室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3.生产力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
存在于人们的活动之中,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和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生产力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因为生产力是主体能力的显现,所以随着主体的不同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要求。
(二)社会经济结构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即生产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从动态上贯通生产(主导地位)、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
2.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结构有其特殊功能。
其一,经济结构以一定个形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其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够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三)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关的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在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的产物。
如何理解社会政治结构一、定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制度等权力运作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实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规则)等。
也称政治的上层建筑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是控制社会运作的管理机构。
经济结构状况决定着政治结构的状况,政治结构适应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设置与(权力:以维持共同体的秩序,维护其成员的利益的强力体系)古代社会——主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包括资本主义初期)君主制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理性为基本原则民主制——向人的社会的回归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现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三、国家与社会国家是政治共同体,是阶级(压迫或协调)和分工(脑力劳动——管理职能)的产物,是管理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控制社会秩序、维护共同体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机构。
如何理解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独立性一、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定义:社会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政治上层建筑——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科学)·存在三种意识形态:1)反映现存社会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之服务的意识形态;2)旧社会的意识形态;3)反映现存社会中新增长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二、文化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艺术:以美来表达人们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
·道德:伦理思想以及规范化的行为体系。
·政治思想: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观点的总和。
(意识形态的核心)·宗教:一种信仰的体系。
神的观念:历史的起点。
·哲学:提供一种世界观。
·有机整体,各有各的功能。
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1)文化结构的变化跟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
2)历史继承性——中国特色(利玛窦:思想的当下化、缺乏演绎的思想体系、《几何原本》)3)能动作用:批判或维护现实社会、调节人们的活动(进步的观念——腐败的观念反作用)◆如何理解现实的个人一、现实的人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