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研究

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研究

燕郊地区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摘要】现如今大学生的灾害认知水平总体较低,对灾害知识的了解层次较浅且现行的防灾减灾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调查了解并研究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具体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

本研究以燕郊地区大学生为例,对灾害的了解程度、防灾意识、应急能力以及自救互救技能等方面对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状况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研究,据此提出关于提升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的可能性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防灾意识能力对策燕郊地区【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研究背景】一、全球各种灾害发生频率愈高,损失日趋严重近年来,全世界各种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极其严重。

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进而预防灾害发生并减轻人员在灾害中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21世纪最重要、最迫切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受灾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年损失一般都超过上千亿元,已占到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到6%,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

在自然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致因日益复杂化,分布地域扩大化,发生周期缩短化的灾害特点愈加明显, 大多数灾害的发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猝发破坏性和不确定性,当特大灾害来临时,我国现有的某些建筑工程安全措施还不能有效地避免灾害造成的危害,人们的行为和反应顿然失常,如此之类的问题带给人们不仅有恐惧,还有对如何预防灾害的意识以及应对灾害的能力的思考。

二、国内防灾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青海玉树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这一举世罕见的自然灾害,我们除了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工作外,还有一个历史性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全面总结反思抗御灾害的经验教训,吸纳伴随巨灾带来的丰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信息以及成功经验,彻底改变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与防御灾害能力的需要存在明显差距的现状。

灾害防御能力涉及科研、管理、综合国力、公民防灾减灾意识等诸多方面。

其中,防灾减灾意识是防御灾害的思想基础,是防御灾害软实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高校大学生肩负着防灾减灾责任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需要对巨灾进行反思?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反思成果也应是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的培养基地,高校能否培养出一大批意识靠前的优秀学生是重大战略问题、政治问题。

随着国家大学生村官的增多,防灾减灾意识培养的引导任务就交付给了未来的大学生村官,所以在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防灾意识和技能显得格外重要,对未来几年我国灾害预防有着突发式的影响。

四、法律法规2009年12月21日,第64届联大通过决议,将10月13日指定为国际减灾日,意在提高人们在防灾减灾中如何采取行动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学校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学校的防灾减灾工作始终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做出过重要批示,2010年由国务院组织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化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将防灾减灾提升到了相应的高度。

回良玉副总理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四个务必”之一特别提到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务必清醒认识。

五、防灾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当自然灾害来临时,若防灾减灾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缺乏,收到灾害伤亡的可能性将会更大。

同样的,一些面临灾害时能够死里逃生的人,都与他们掌握一定的防灾自救知识息息相关。

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的今天,大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灾害现象,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对今后在人生危机关头自救或救人,将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重视大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能力的建设。

六、校园环境相对封闭,人员密集,学生防灾能力低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所占人口比重较快增长,而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面临着许多突发事件和灾害危机的侵袭,那么调查了解并研究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具体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青少年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

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的生活往往比成年人更易受影响。

据2007年全国高校保卫学会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近年来高校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万分之0.5~0.7。

汶川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高效有序的避险行动,得到高度评价。

全校2500多师生,迅速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

这得益于该校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都要组织的全校性的疏散演习。

学校科学规划疏散行动,如每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选定避难场所等。

2006年全国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10%是因为自然灾害(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等客观原因导致事故发生,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占全年学生死亡总数的10.84%。

有数据显示,我国灾害死亡人口中有35%-40%可以通过采用恰当的急救方式解救。

经过对唐山大地震的874名幸存者调查发现,72%的幸存者在求生时采取了紧急避震措施。

因此,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显得格外重要与迫切。

七、防灾急救能力创造生存奇迹从一定程度上讲,对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教育的不足是导致我国每年灾害损失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迫切需求有关预防灾害威胁的知识和能力。

急救最初来自对战争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员的死亡率很高,达到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国家加强了战地救护,普及紧急救护知识,使死亡率比一战减少到2.5%。

在发生紧急情况的现场,有人束手无策,坐等救护车来;有的人糊里糊涂、手忙脚乱地送伤员去医院;还有的采取了错误的救护措施。

由于危机现场千差万别,情况复杂,情急之下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

有备才能无患,防灾胜于救灾。

正是因为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灾救灾程序,防灾避灾意识深入人心,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2级大地震的强度尽管与阪神大地震相当,却仅造成数十人死亡和上百人受伤。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是加固建筑、正确逃生共同创造的奇迹。

【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状况研究意义】做好大学生的防灾减灾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可以使学生清楚校内及周围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学校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

学生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校以及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让地震谣言止于大学生。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发生了多起地震谣传事件,经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平息,才未造成严重后果。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时常有发生地震谣传的报道,有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公民缺乏鉴别地震谣传的意识。

地震谣传具有很大的危害性,1972年2月,两个侨居在美国的墨西哥人致电墨西哥政府,预报“墨西哥皮诺特巴纳尔市4月23日将发生地震,并引起特大水灾”,结果,这一“预报”导致了当地严重的社会混乱。

皮诺特巴纳尔市市长说,这次“预报”造成的经济损失,比1968年8月发生的7.5级地震还要严重。

至少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地震预测是一个科研行为。

由于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地震类型的多样性,人类目前还未掌握地震孕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地震预测在科学上仍是一个未解的世界难题。

目前,我们还只能对特定地区的某些类型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

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科研机构、哪一个人能够准确预测地震。

地震预报是一个政府行为,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预测意见进行严谨地评审、论证后,决定向社会发布的预报意见。

考虑到现实的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信息的敏感性,防震减灾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只能由政府发布。

这就是说,除了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其他任何来源的地震消息都是没有科学依据和非法的。

增强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是预防灾害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提高我国灾害防御能力的迫切需要。

增强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进而影响全国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防御灾害软实力,让预防灾害这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更加全面,更加牢靠。

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主体意识强烈,在遭遇危机时缺乏应对经验,要么采取极端手段要么面对伤害不知所措,这些人被专家称为“H”型群体,既可能成为引发安全危机的罪魁祸首,又可能成为安全危机的受害者。

而大学生作为迅速提升文化素养和推进文明进程最重要的群体,是社会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主体,在社会人员构成中起到推上及下的作用,更有利于影响和渗透全社会;作为高素质、高知识群体,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更肩负传播防灾减灾相关知识和能力的重任。

【燕郊地区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现状分析】【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国内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比较多的中国人的安全基础知识严重不足,距实现国家2020年防灾减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1、对加强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开展大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教育中往往出现认识不足问题,忽视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预防的研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预防自然灾害对大学生教育者来说还比较陌生,大学生防灾教育还未介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预防自然灾害中去。

大学生防灾教育存在薄弱环节,有效的应急培训、预防演练和教育机制还没建立;同时缺乏制度规范和法律支持,大学生防灾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合法性地位将影响灾害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而有些高校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仍为松散型组织,往往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费,有预案无演练,让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具有预防灾害危机意识,掌握灾害知识和具备防灾能力,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大学生意识和能力教育的内容还比较匮乏,尤其没有系统科学的安全教育课程.“我教书这么久,非常遗憾的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某小学校长如是说。

相关主题